清平乐·村居(种田)+番外(204)

“老宅子呢?”

“康灵买了,留给张椿以后分家盖新房。”

老爷子捻须乐道:“看来大家的日子都好了,赶着趟儿买地基起新屋。”

秦嵩云借机教导弟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志栋,以此为题写一篇策论吧。”

其实,他本想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题,只是,依弟子现有的见识,这篇策论为时过早,因此,换了题目。

他也非临时起意,现下,苏家村的变化就很能体现这两句治世、处世之道,刚好考考弟子!

原本,张康毅只打算修村尾到作坊和河边道路,想着去作坊方便。

可经王家于苏种林家上梁酒一闹,还有安儿、小树的表现,加之里正专门划地准备给村里筹建学堂,他决定出钱买青砖沙料,将村里主道全部铺设,村里其他人家只出人力即可。

若是想铺自家的小巷道也行,沿路各家出青砖的钱。

有些人家不乐意自己掏钱,却想在门口通往村道的巷子铺上青砖,就去找里正说道。

被里正撅了回去,“你个吃猪食长大的,跑到我面前胡咧咧,你小子的算盘声我在家都听到了。”

“康毅能出钱给村里铺青砖路,你小子却连自家门口的青砖钱都不舍得出,个没良心的,滚滚滚,有多远滚多远。”

有这种心思的不止一家,但有前车之鉴,没人再敢去里正面前找骂。

有目光短浅的人,自然就有看得长远的人,有些人家主动与同巷子左邻右舍商量,借着张康毅谈得低价出钱买青砖沙石铺路,甚至铺院子,盖厢房、猪圈牛棚。

未免花钱找别村帮工的人来偷工减料,铺的路不齐整,村里会点泥瓦工手艺的人都不上工了,专门去铺路。

一时之间,作坊竟是缺人手,张康毅不得不找短工解决作坊人手不足问题。

青石砖路还没铺到苏家门口,衙门喜报先来了。

一路敲锣打鼓,看到是府衙差役,正铺路的人沸腾了,丢下手里工具齐齐往村尾跑。

有那机灵的小年轻,已经往里正、族长家跑着去送信。

听着闹哄哄的动静,苏婉跑出门。

“婉婉,你大哥中秀才了!”

“快快,准备炮仗迎接衙役。”

“我们村终于有秀才公啦,啊哈哈哈••••••”

••••••

提前赶来报喜的人很是兴奋,专门将老爷子接来,簇拥着站在门口等喜报。

苏婉敢打赌,老爷子贡献的这串炮仗比自家新屋上梁、大堂哥接亲回来、大哥定亲当日开席前的炮仗都长。

从衙役转过墙角走来就开始响,到人进门还没结束。

衙役将喜报贴在照壁上,秀才功名文书却是供在二进正堂。

苏长青准备了红封,老爷子也准备了,秦嵩云也备了,衙役收了三份红封,喜滋滋出门。

送走衙役,张康灵道:“长青,这得办酒席啊,咱村第一个秀才老爷,不办酒席说不过去。”

苏长青没说话,里正大手一挥,“办,番麦收了学堂盖好一起办。”

族长乐呵呵道:“族里出钱。”

院子里别姓的人不愿意了,嚷嚷道:“全村喜事儿,我家出头猪。”

有他开口,后面其他人紧跟着,出鸡出菜出酒水••••••

都没苏长青发话的余地,庆祝考中儿子秀才的酒席就已经定下来。

苏志栋成绩很好,虽不是头名,但也是第二名,妥妥的廪生,

以后可以在衙门领米领银钱,每月两斗米,每年二两银子。

他考中秀才,意料之中,但能取得第二名的成绩,苏婉却是有些惋惜。

秦嵩云笑道:“这也正常,若志栋没拜我为师,得个头名不在话下。”

举贤避亲,在科举一途同样适用,而且有变味的趋势,就像殿试两卷相差不大,但头名定给寒门出身的学子。

苏志栋已经拜名师,即便很优秀,案首也不会给他,出身寻常未得名师指导的第二名则为案首。这是惯例。

苏婉没想到,大越王朝的考试公平竟然会以这种方式体现。

第77章 改换门庭

虽然不是案首, 但考中秀才且名列廪生,对苏家而言是莫大的荣耀。

即便以往,苏家一直是村里公认的读书人家, 可在真正的书香门第面前,只是一家有识字人的农户, 于簪缨大族而言,更是泥腿子。

苏志栋考中秀才, 是苏家真正的改换门庭,从农耕之家迈入耕读之家行列。

自此, 平辈兄弟、后辈子孙出门在外, 皆可言出身耕读人家。

因为, 家里有兄弟/长辈是秀才公!

老爷子自豪又满足, 自觉平生无憾,但言辞间一如既往的谦虚,在苏婉看来,假的过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