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敬亭山(19)

作者:俗名君滢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什么?!”吴端不可置信,目瞪口呆:“你竟!”

然而事情已经发生,吴端缓了半刻,静下心又想起:无论那孩子母亲身份如何变化,但他的父亲始终是当今天子。那丫鬟等人如此欺负那孩子,也算是死有余辜了。

想到此处,他才静下心来。又问道:“你没被人知晓你的身份吧。”

李继摇头:“幸好那时末将蒙着口鼻,又无人生还,所以应当是无人知晓了。”

吴端点头,让他从地上起来,但李继还说有一件事情没说,说了再起。

吴端一听到这话便是眉眼暗跳,立即有些暴躁,直说:“你有什么事情一次说清楚,别说了一段留一段!”

李继急说:“我将那孩子安排在援军中,已将他带到西北来了。”

这下吴端听完沉默了半响。

且不说那孩子是天子遗落在外的孩子,若是一直留在外反而命运多舛;将他带到西北来了,正好让他练练武,即便不回宫,去到了别处,胆子大些也好。

想到这里,吴端便释怀了,道:“那孩子安排在哪儿了?带过来我瞧瞧。”

李继:“是。”语毕,他让亲信去将那孩子带过来。

……

第三十三章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除了年节吴端领旨进宫朝拜,他已许久没见过熙正帝了。

但当那孩子出现在他面前时,吴端第一个念头就是像。

太像了。

像到他立即就想起当初熙正帝还是皇子时他们两小无猜的情谊,一同骑马射箭的恣意。

虽然时光不再,但凭着这相似的眉眼,吴端心里仍是涌出了无限对小辈的疼爱。

那孩子十八九岁的模样,看见了吴端,便要下跪行礼,吴端连忙拉住他,心中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然而看着他唯唯诺诺的模样,只憋出来一句:

“养废了,当真是养废了……”

还被吴端拉着手臂的孩子一听,脑袋垂得更下了。

吴端心中有怜惜,连忙收起了想骂人的心思。拉着他坐下,缓声问他:

“你叫什么名字?”

那人道:“我姓张,名郦。”

吴端点头,而后缓缓道:“你也知晓那商贾并非你父亲了吧?”

待看到他点头后才继续道:“你不姓张,你姓司马。”

司马,乃大梁的国姓。在世间少见,但并非没有。所以,那孩子听到这两个字,也只是愣了一下,便接受了。

但司马郦想了想,终于问出了他第一个疑惑:“不知将军,是阿郦什么人?怎么知道阿郦的姓氏?”

他这话小声至极,又带着些丫鬟小心翼翼的作风,直让吴端心直下沉,他叹了气,道:“你父亲与我乃是至交好友,只是我已许多年没有见过他。你与他长得极像,所以李副将看到你便将你带了过来。”

吴端这话虽说漏洞百出,但司马郦读书多年,全是文人性子,心下又没有弯弯绕绕的肠子,便只点点头便表示接受了。

但此时他又惴惴不安问:“李将军替我报杀母之仇,可会连累到李将军与吴大将军?”

吴端听着他的问话,看着他局促不安的模样,只叹这孩子虽然胆子小,又有些小家子气,但本性不坏。这样一想,他更是满眼慈爱:

“不会,你便放心吧,李继也算是为民除害了。”

这样一说,司马郦才安下心来,只是感觉自己原先是个丫鬟都能欺负的处境,连芝麻绿豆官都没见过,今日突然见到了传闻中的玉林军大将军吴端,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

吴端此时道:“李副将将你送到西北来,便是打算不让别人知道你的行踪,也让我照顾你;我且问你,你可愿留在玉林军?”

司马郦面红如朱,点头如筛:“愿意的!我愿意!”

吴端正了脸色,同他说清楚:“留在玉林军就要每日练武,也或许有丢性命的危险……”

未等他说完,司马郦急急接了话:“在西北可比在江南自由多了,又是保家卫国,阿郦没有半分不愿!”

吴端点头,“那便好。不知你书读的怎么样?”

司马郦听到这句询问便垂下了脑袋,丧气道:“为商者家中子女不可科举入仕,我即便在家中读书,也无法知晓自己的水平。但教书的先生说我天资聪慧,四书五经等都熟读了,几大公文集如《司马文园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等也通透在心。”

吴端听他这样一说,虽然听不懂,但觉得很厉害的样子,于是便露出满意的模样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在玉林军中要练武,但若是想要读书,你便过来我这里,我会让下属进京时顺便帮你买了。”

司马郦听他这样一说,心中对他感激不尽,急忙想要下跪行礼,被吴端拉住说了句“以后不必再动不动就跪,军中不兴这个”,说完便让人安排他下去住了。

李继看着心中便感叹万分,这些年天子对吴端的态度所有人都明白,但没想到他能如此不计前嫌地将司马郦带在身边。

只是:“将军,这司马郦的性子实在懦弱,留在西北会不会?”虽说人是他没法子了带过来的,但仍是对他担忧不已。

吴端反而皱眉:“懦弱的性子在军中也会磨平的,有了才识了,胆子与武艺不也得跟上才行?”

吴端此话像是话中有话,但多余的便不是李继该问的了,要事已说完,于是他便告退了。

……

第三十四章

司马郦的到来,让吴正很快就知晓了父亲的想法,只是若是将司马郦放在身边,待到有一日他知晓了身份并且回宫了,只怕会怪罪吴端的做法。

但吴端跟儿子的想法不甚相同,如今朝内外分庭抗礼,宫中哪有司马郦的位置?

不若将他放在西北,待有一日有胆有识了,朝中局势稳定了,再将他送回去也未尝不可。

吴正说服不了自己父亲的想法,只是代父亲将司马郦放在张四手下,嘱咐他要好好带司马郦。

张四脾气暴躁,正好让他感受一下军中的艰苦。

*

此次战争,玉林军驻守西北人数骤减,熙正帝收到吴和的报令,再加上吴端一封吐苦水的信,亦是让熙正帝一筹莫展。

然而,西域占着地势优越,偏偏时常到边疆来搞事。一日两日还好,长久以往,熙正帝感觉头发都要掉光了。

不仅如此,夏季来到,漳州连着半月日日暴雨,漳州知府求赈灾的折子呈到案台,将熙正帝愁的如今连看到折子都烦。

他连忙下旨让国库拨银两到漳州赈灾,保证流浪四方的百姓有口热粥吃。

但没想到纠察使悄悄到了漳州调查,竟发现万两白银由国库拨下来直到漳州知府处已不足三千两。又被漳州知府扣了些,再到下县时已剩几百两了。

区区几百两,连给漳州百姓吃粥都吃不起,更别说要赈灾。

此事一被纠察使知晓,便立即回京将此事报给了熙正帝。

果不其然,熙正帝大怒,在朝堂上当着百官的面发了一顿火,就吐口血立即不省人事了。

熙正帝即位十七年,即便几年来身体愈发不好,但从来没有在朝臣面前现出身体虚弱的景向,反而是此时,被漳州之事气得吐了血。

御医诊治后便悄悄同太子说了,熙正帝吐了心头血,以后这身体怕是要更差了。

太子大惊,随即大怒,立即命大理寺将漳州赈灾款贪墨一事查清楚,贪墨者处以绞刑,家人流放千里;同谋包庇者处以同罪。

这件事闹得纷纷扬扬,连远在西北的玉林军众人都有略有耳闻。

天子身体落败,这是整个大梁的大事,但此时局势未定,朝臣定不会让天子出事。必会使出十八般武艺保住天子躯体安危。

但即便如此,朝中局势定是再变。

林安心下便有些担忧王从景将她记起,要利用她。

特别是她又升迁了。

连跳三级,成了中郎将,与宋敬亭一起。

不知里头是否有王从景的手笔,但据她所知,一部分是因为她与宋敬亭立了军功,又出了谋划,两人在军中拔尖;一部分则是,此次战争,许多将士为国捐躯,其中便也有玉林军中有官职的。

军职空缺,便一同将他二人提拔了。

而林安担忧的事情发生了,王从景开始给她密令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