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在上(3)

作者:苏亓2019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我接过他递来的水杯,不由自主的就低下了头,紧张得有些手足无措。

好在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响了,老师说了句“你在这里坐会儿”就进门去拿起了话筒。

我大大松了口气。

怎么搞的,紧张得连声“谢谢”都没说。唉……难不成也得了所谓的“男神综合症”?心慌、失语、脸红,三件套一个不少,要多傻有多傻!

一个电话将近十分钟,我尽量忽略门里传来的那个醇厚磁性的嗓音,努力调整好了心态和表情。

等他从办公室里走出来,我也喝完了一杯水,镇定的站了起来,说:“谢谢老师。”

他一笑,没说什么,示意我跟着他出门。

会议室的椭圆形会议桌旁已经坐满了一圈人,老师领着我进去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就像捕捉到敌机的雷达一样齐刷刷的扫了过来。

“介绍一下,这就是周惜,你们都知道了。”

老师简单的说完,指了一下会议桌旁的一个空位,我赶忙过去坐下。

“开始吧。”老师说。

这三个字解救了被目光围剿的我,所有人掉转了头,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站在投影仪前面的一个学长身上。

今天是比较重要的小结组会,各人报告工作进度,接受相关课题的同学的提问和反馈。我打开笔记本,一面听一面做记录。

在场的一共八位学长,有硕士生,也有博士生,课题看起来基本接近,但又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本质区别。

开组会的目的是集思广益,也是用“表达”促进“思维”。老师对每个人的要求都是十分钟之内说明白所有自己的想法、问题、策略以及具体解决方案和步骤。这种训练能逼着人聚焦主线,厘清思路。他还要求每个提问的人都要说明问题的根源和他们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互动不仅效率高,效果也非常好,往往不用导师提点,下面的学生已经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获得了单兵作战时无法得到的灵感,团队的讨论成了1+1>2的高效头脑风暴现场。

整个组会两个小时,其信息量和激荡的程度不亚于一场好莱坞大片,我的脑子转得仿似陀螺,感觉只要一秒钟的分心就会被所有人远远抛在脑后,再想追连方向都不知哪里去找了。

简直太有趣太刺激了!

“周惜,你对这个算法有什么意见?”老师突然转过脸来问我。

我愣了一下,站在台上的冯学长也愣了一下。他是今天组会里表现最好的一个,不仅给其他人提出了一针见血的尖锐问题,更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说得头头是道,把所有人的质疑和不同见解都天衣无缝的回击了回去。

他听见老师这么问,也把目光隔着宽大的会议桌投了过来,微微扬了扬眉梢,露出一个要笑不笑的表情。

冯学长是博三的学长,已经发过国际会议论文,而我才大三,研究经验值等于零。

我摇了摇头:“我……没有意见。”

老师对冯学长说:“PPT的第6页。”

冯学长立刻操作电脑翻到刚刚阐明的算法理论基础的那一版。

我的心突突直跳,因为笔记本上记录了这一版的两个问题,刚刚在听的时候我确实紧皱了眉头,直觉上感到哪里不对,之后就把想到的疑惑随手记录了下来。

老师再次看向我,微笑着说:“虽然是第一次参会,但不代表你只需要旁听。你还没有开题,报告和提问都不是硬性要求,但如果有问题的话,就要说出来,这样参会才有意义。”

他向我点了点头:“不用紧张,组会本就是跟学长和同学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地方。”

我又一次成了所有人目光的焦点。能坐到这里的都是尖子里的尖子,怎么会不知道他的意思?

冯学长已经目露惊讶,大概是想不出来自己那么完美的论证竟然会真的有什么问题。

我被老师的目光鼓励着,微红了脸把自己的两个问题简单扼要的说了一遍。

冯学长听得很认真,皱眉思索了一下,而后扬眉笑了。他用了一个我还没有学过的理论回答了我的问题,虽然已经很注意了措辞,但是口气里仍不自觉的带了点不屑和嘲讽。

我的脸更红了,那个理论应该在座的所有人都烂熟于心,也就只有我还没学过,因为懂得太少,才会问了那么愚蠢的问题。

有一两个学长回头来看看我,也有人互看了一眼,含笑不语。本是无形而透明的目光如有实质般压在了我的身上,让我更加坐立不安。

在冯学长回答完我的问题之后,老师再次开口,做了整场组会以来的第一次指导。我猜这是因为冯学长的报告再没有人能提出任何挑战性的意见,也因此无法在同辈讨论中得到提升。

上一篇:不完全退火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