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呸!没眼色的东西,我说过什么,在这宫中当差,最要紧的便是‘谨言慎行’!不该问的别多问!仔细你的舌头!”高延福一脸怒色,呵斥道。
这高延福是宫中的大太监,素日里总是笑眯眯的,今日动怒发急了,却是少见。
“是、是,高爷爷,小人再也不敢多嘴了。”这小太监忙跪了下来,使劲打了自己三十个大嘴巴子,直打到脸颊高高肿了起来,嘴角流血,这才揭过此事。
其余的小太监瞧见了,皆都不敢再吭一声,屏气凝声,干起活来,静悄悄的,就连咳嗽都不闻一声,只听闻衣料摩擦的声音。
高延福息怒后,右手犹自发麻,刚才那一巴掌打的实在不轻。
心中虽有不忍,却也是为了他们好……
他在这宫中当差三十余年,自知一句话、一个眼神,便会惹来杀身之祸。唯有将自己变成一棵不会说、不会听的树,才可暂保平安。
待到明年,这棵梧桐树定还会在此。
至于这殿里的人,却不知明年是生是死。
高延福望着中间那棵巨大的梧桐树,怔怔地发起呆来。
……
到了晚间,后宫之中传来上官太后的口谕,说是小皇帝轩辕章外感风寒,身体不适,今年就不往西郊举行那秋祭大典了。
听到这个安排,众人都暗自松了一口气。
原本剑拔弩张的局面,也稍稍缓和了一下。
虽说不往西郊举行那秋祭大典,但这大内皇宫也预备着秋祭。上至皇帝太后,后宫妃嫔,下至宫女太监,皆都佩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以应时序。
……
这一日,正是“立秋”。
天还未亮,太史官便在紫宸殿候着了,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大殿之外日晷上,待影子指向了“立秋”,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
奏毕,只见中间那一棵大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围绕在旁边的八棵小梧桐树,也跟着落下一两片叶子来。
此光景,正是暗和了“梧桐叶落而知秋”的意思,至于怎那太史官喊一声“秋来”,这梧桐树上的叶子就会落下来,就是代代总管太监们琢磨出来以应天时的诀窍了。
随着太史管那一声“秋来”,这皇宫大内的太监们一个个扬声喝道:
“秋来——”
“秋来——”
“秋来——”
这一声声“秋来”,从站在皇宫大内“东南西北”角楼太监的口中呼喊而出,响彻了整个皇宫大内。
……
听到遥遥的传来一声“秋来。”
文宣殿里,一人手中握着的笔一滞,犹豫之际,毛笔上滴下一滴墨,在宣纸上晕染开来,像是一滴黑色的泪迹。
“立秋了……”
那人搁下笔,淡淡地说上了这一句。
“是,王爷。您批了大半晌的折子,也该歇歇了。”
高延福立在一旁恭敬地说道,他朝立在外面伺候的宫女使了个眼色,让她赶紧端茶来。
“嗯。今日皇帝身体可还好?”
他漫不经心地问道。
“太后娘娘说了,皇上只是因前儿个贪凉,夜里和小宫女们在后花园里扑流萤,被夜风吹着了,这才外感风寒。昨儿个太医已经去瞧了,开了几剂疏风解表的药,将养几日,也就好了。”高延福道。
那人“嗯”了一声,再没说话。
高延福见宫女端着茶盏来了,也就下去守在这文宣殿外了。
“王爷,请用秋水。”一位宫女举着朱红釉盘,上面摆着一只黑釉茶盏,恭恭敬敬地说道。
因今日是立秋,宫里上上下下都要饮这小赤豆煮成的秋水,意为消灾祛病。
这茶盏下还压着一张红纸,上面写“今日立秋,百病俱休”八个大字,这也是宫中的规矩。
“放那吧。”
那人并不抬头,继续看着手中的密报。
那名宫女,正要躬身下去。
“这上面的字,可是你写的?”那人端起茶盏之际,瞥见了那红纸上的八个字,出声问道。
那名宫女止住步子,带着几分欢喜说道:“回王爷,正是奴写的。”
那人抬眸,瞥了一眼面前的宫女,见她颇为面生,应是第一天在这文宣殿里当差,生得倒是不错,面庞白净,身材窈窕,脸上带着几分怯怯的,倒更显得几分惹人怜爱。
“字体娟秀,清秀灵动,倒是写的一手好簪花小字。你叫什么名字。”那人随口问道。
“回王爷,奴叫步轻烟。”那位宫女低着头说道。
“轻烟……步轻烟……?”那人的声音带着几分疑惑。
“是,是奴的父亲为奴取的名字,取自那一句‘乍若轻烟散,时如佳气新’。”步轻烟仍不敢抬起头,低着头怯怯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