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生,这个畜生,......”天顺帝气得摔了信,连声咒骂,“就为了,就为了些许银钱,他把大夏出卖给了北狄,他还是人吗?”
就算是林将军告发了如何,难道自己能真的看着他去死吗?这个,这个蠢货。
比起当一个尊贵无极,威严难测的皇帝,天顺帝更像是一个平常的普通人,比如比较容易共情平民百姓,能体谅他们的不易,在能力所及范围内给予优待,尽可能减免税赋,不给百姓增加负担等。
但是他身上的缺点也很明显,护短,自私,狭隘,一旦百姓的利益和身边人的利益发生碰撞了,他就会舍弃掉百姓,无条件的偏帮自己人。
所以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会心痛边关百姓的不幸遭遇,会对林将军愧疚,会愤怒承恩公的所作所为,可若是让他下定决心送承恩公去死,就又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起来,私心开始占据上风。
江泰跪在下面,听着天顺帝对承恩公破口大骂,他不得不出声提醒:“陛下,公主言明十五日之后必杀承恩公,若是陛下向天下昭告承恩公的罪行,恢复林将军的清白,则是奉旨杀人;若陛下没有下旨,公主一样会杀了承恩公,只是那叫‘替天行道’,”他尴尬地转述萧沫的话,“如今已经过去五天了,陛下早下决断?”
要是想救承恩公,就要快点想办法了。
天顺帝一气之下真的想承恩公干脆死了算了,但是不能在他看不到的地方,还是皇后不知情的情况下死,要死应该押回朝廷重新审判以后再说不迟,而不是任由萧沫处死。
“你们这么多人,还护不住承恩公一个人吗,怎么任由他落入公主之手?当时就该将人带回京城的。”他怨江泰办事不利。
江泰也委屈,辩解道:“公主有神鬼之能,深不可测,而且公爷把圣旨丢了,禁军无旨不敢冒犯公主啊!”
他聪明的将这事拿出来说。
天顺帝又惊又怒:“连圣旨都丢了?”
这时候也顾不上追究承恩公是怎么丢了重要的圣旨的,关键还是先将人活着带回京城再说。
“磨墨,朕马上下旨,让公主不得动承恩公分毫,立刻将人送回京城来,......”他迟疑了一下,怕人家不肯,挥毫再写,“关于林将军冤枉的事,是朕轻率了,会重新翻案审过,还林将军一个清白。”
如果一切都是承恩公造成的,而自己却判了林家男丁斩首,致使林家满门覆灭,天顺帝就愧疚不已,甚至愿意不顾帝皇的尊严脸面给林家翻案,恢复名誉。
但是承恩公现在不能死,就算真的要死,也得等他说服了皇后以后,再好好送走他。而不是在皇后不知道的时候,无声无息地死在外地,还是死在自己的外甥女手中。
他写完圣旨,就想着派何人前去传旨。
江泰知道萧沫有多可怕和目中无人,就算有天顺帝的圣旨,人家也未必会听从,传旨就是一项苦差事。
见天顺帝目光看向自己,他当下喘息了几声,作出委顿在地摇摇欲坠的模样。其实江泰不用装,只是看他一路赶路的凄惨模样,就知道他无法再在马上驰骋再赶回宁德县的。
萧沫限定的时间是半个月之内,刨去五天,现在还剩下八天,这还是江泰仗着自己是武官,日夜兼程不眠不休的结果。如果再找人传旨,文弱的文官当然不行,最好是善于骑马的武官。
怕路上赶不及,天顺帝挥了挥手,让人将江泰抬下去,找来禁军统领秦贤,让他亲自带人前去传旨,务必将承恩公带回来。
至于江泰护卫不利,先下了大牢,一切等救回承恩公再说。
这一切,天顺帝都是瞒着皇后进行的,因为不想让她担心忧虑。
但是皇后毕竟是皇后,作为一宫之主,消息灵通,在禁军统领悄悄带着人离京后,终于听到了消息。
她立即找来太子萧承安:“本宫怎么恍惚听得江泰回来了,他不是护卫你舅舅去了杨柳镇吗?太子你去打听打听,到底怎么回事?哎,你舅舅也没个信传回来,照理该到地方了,也不知将褚家后事处理得如何了?”
太子立即答应下来:“母后放心,儿子这就去吧!”
萧承安毕竟是一国太子,手里自有人手,即使天顺帝特意隐瞒了消息,还是被他摸到牢里,证明江泰的确是丢下承恩公回来了。
他也不忌讳让天顺帝知道自己在打探消息,最后干脆自己亲自跑去天顺帝面前问,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