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念头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强烈,几乎就要驱使他到临华殿去,不顾一切地跪在皇帝面前,求她收回遴选后宫的旨意……哪怕,不要让他做主使,也好。
但他的步子迈不出去。这是他自寻的苦果,自找的绝路,无法回头,也不能回头。
他只是看着这些画像,就控制不住地想象,想象这些人是如何住进皇帝的后宫,如何与皇帝弹琴煮茶,如何与皇帝朝夕相对,情意绵绵……
好像有一把无形的钝器,狠狠地插进了他的胸膛,尽管不见血,却带来了绵延不绝的闷痛。
可他却非要折磨自己,自苦一般,在遴选之事上事必躬亲,不假于人。
他忙了许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在纷繁如海的画卷中择出了应选之人。他将他们的名字誊抄在奏疏上,衷心地祈愿这些温良的少年郎,能够陪伴他的陛下,他的……妹妹。
奏疏是他写的,却不是他呈上去的。在这短短的十余日中,他好像丧失了所有的勇气,甚至不敢再见那人一面。
然而皇帝宣召他的旨意还是下到了吏部。
他站在临华殿里,听着上首的君王言笑晏晏地开口:“卿以为,谁适合入主中宫,做我的君后呢?”
楚怀安抿唇,恍惚间,觉得自己听到了血液奔腾的隆响。那双总是暗暗带着忧愁的眼,飞快蒙上了一层水雾。
他调动着自己的神思,艰难地控制着自己的声音,好让自己不显得那么狼狈,“臣以为,礼部侍郎之子赵灵渊,容貌俊秀,性情温良,卓荦不群,超尘拔俗,可……”
她飞快翻出他口中之人的画像,嗤笑一声,点评道:“卿选的人,自然是极好的。只是——朕觉得年纪小了些。”
楚怀安又道:“故太傅之子贺方回,年及弱冠,品貌非凡,有古之遗风……”
皇帝不客气道:“瞧着古板了些,朕不乐意。”
“郭太常二子冯希真,少有令名,体态风流,性情闲适,颇有才华。”
“还是太招摇了些。”
如此下来,楚怀安那一片混沌的脑袋不难反应过来,皇帝这是在故意挑刺。
他心中没有怒气,只剩下痛苦与无奈。良久,哑声道:“陛下想要怎样的男子呢?臣请陛下示下。”
楚灵均斜了他一眼,将案上那些画像统统丢进火盆中,话中分明藏着愠怒,“爱卿难道不知?”
“你这样的。”
殿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楚灵均拿起份折子,眼不见心不烦地转过身去。
耳中忽闻玉石落地的清脆响声,她懒懒侧身,抬眼望过去。
竟见他解了羊脂玉带,正垂眸解着朱色朝服的盘扣。他的发冠也不知何时解了下来,如瀑一般的乌发铺满他的肩头。
衣襟掩映间,她甚至看见了青年雪一样的肌理,以及若隐若现的锁骨。
皇帝脸上罕见地添了几分霞色,暗自庆幸自己提前斥退了宫人。
“你你你……楚怀安!你做什么?”
楚怀安的动作一顿,但解衣的动作并未停下。转瞬之间,朝服便被他自己剥了下来,身上只剩一件玉色的中单。
楚灵均半惊半恼地离开了座位,用自己的大氅裹住青年单薄的身躯,“你这是做什么?”
青年头也未抬,只用那惯来的温驯口吻回道:“陛下有召,臣自当赴这……一晌之欢。”
皇帝的脸顿时变得铁青。
她死死地咬住下唇,目光如有实质,炯然盯着他。
半晌,方才自嘲道:“我们果真是世间最亲近的人。”
所以,都知道如何刺痛对方。
第66章 悟黄梁(八)
那日两人不欢而散之后, 遴选后宫的事也就随之不了了之。有人猜测皇帝眼光奇高,看不上等闲的凡夫俗子,也有人叹息着与同僚好友谈起——怕是满朝文武都被皇帝摆了一道。
恐怕临华殿那位一开始便没打算妥协。也是, 陛下即便是在初初登基之时, 也是乾坤独断, 不容忤逆, 何况是如今。
无论愿不愿意, 这事也只能暂时告一段落。上京城,大昭宫, 临华殿,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与往日并无二致。
只是,那位乐安王却忽然病倒了。
太医令擦了把额上的冷汗,小心地对着上首的君王禀报道:“乐安王殿下……前些日子染了风寒,一直未曾好好调养。风邪入体, 加上忧思过多,积郁成疾, 便……病了。”
楚灵均不置可否。
年轻的君王放空了目光,似乎是瞧着窗外的红梅出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