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父,我知道。”韩信乖乖应下,不作反驳。
阿父说得都有道理,只是韩信心里总有疑惑,他总觉得……总觉得太平的日子也不会延续很久,或许是梦里见过,只是他不记得了。淮阴县不是中原乱战之地,也不是什么要害之处,他们一家好好的在这里种田,应该也不会太受影响。
当然,若当真乱世来临,由农官一跃为大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幼时梦中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他,他害怕父母和阿弟出事。
至于武艺,他会学的,不过他还是觉得,为将者也不必非得精通武艺,孙膑还不能走呢,妨碍人家打仗写兵书传世吗。让他像张豚一样兴致昂然的学武,他是真提不起那个劲——勉强学一学,能自保就行了。
韩川看出来他的兴致不高,叹口气,让他自去练习。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罢了,爱学什么就学什么好了,不想学也不勉强,至不济,他现在有爵位在身,总能传给阿信,叫他一世吃穿不愁的。至于小儿子韩武,这孩子还没懂事呢,全跟着他阿兄。韩信不愿意去学室,他就不愿意去。韩信学武,他也要学武。
再大点再说吧。
第43章 张良计
六月底, 宿麦熟,韩川带着庸耕者收割,果然还是大丰收。整个桃溪里分到他家良种的人, 都笑得合不拢嘴。没分到良种的人同样高兴, 不说他们的收成仍是比过去高, 更是因为别人家此时田中的麦, 就是他们家今年将要播的种。
多数人家都已经说定了,除了自家留的粮种以外,挑出来颗粒饱满的种粮, 优先卖给亲戚好友,乡里乡亲。一里之中也总有人与外里甚至外乡人结了亲家的, 亲家便费了好大事, 找里典做了验传赶过来做约,生怕晚一步,这么好的粮种就卖给了别人。
虽说除堆肥之外,种麦之法也革新许多,比过去累人, 但这收获足以抵消先前的辛苦, 让他们见到韩川时都作揖问好, 甚至有人家里田地少,赶着收完麦晾晒后, 又到韩家的田地帮忙抢收。想偷盗的人也有, 但更多人自发替韩川守着麦田, 很是抓了几个贼人。
田蔷夫陶与没有来, 他在官田里统计收获。韩川去年收的麦, 一部分留着自种,剩下的大部分都发往咸阳在关中试种, 少部分也被郡治郯县给截去试种了。陶与这边留的都不多。不过说是不多,比起去年韩川自种的数量还是多得多。
这种得多了,平均下来的亩产量略低了一点,但也真只是略低一点。这样一来,去年的功劳可算是敲定了,陶与反复检查,严厉地督促佐吏,务使不出半点错漏,叫人挑不出毛病。
一切清点无误后,他才上报郡农监,并用自己的人脉去信向人打听,东海郡各县今年官田试种的宿麦产量——关于宿麦,韩川的赏赐下来了,但作为农官,他的功劳认定要更复杂一些,别处种得不好,也会影响他的考核。
不提陶与的忙碌,他虽未去桃溪里,他的佐吏却去了。他是打定主意要与韩川处好关系的,即使能顺利调到郡里,也不能冷了这边的关系。
而韩川做了农官,也有意同僚好好相处,见田佐走来走去,忙得额上见汗,便上前一揖:“乔兄,到我家中小坐,喝碗菽浆吧。”
乔田佐也不矫情,把纸张一收,与他说笑着就去了。
院里,韩信和张豚正在练拳。韩武也跟在后面瞎比划。系统说他长几岁再学对身体好,所以他也没认真学,只是看着阿兄练习,不比划两下心里不舒坦。
这是那名楚军老卒在军中学的,不是什么秘式,却也能锻炼体魄,习于辗转腾挪见招拆招。韩川和乔田佐进门,正逢张豚一声大叫,抓住韩信右手扭向背后,将他压到地上。
张豚年纪大两岁,一向又长得壮实高大,打得嬴韩信一点也不奇怪,韩川正要给他叫声好,却见儿子涨红了脸,奋力一挣,身子一拱,竟然挣脱了张豚的控制,将他撞得连连退后,一个屁股墩坐到地上,仍是没卸了力,又向后倒去,翻了个跟头才站起来。
于是这声好,叫给了韩信。
这就有点尴尬了,好像他们父子两个欺负张豚一样。尤其韩武在一边也大声给韩信叫好,格外显得他们一家不厚道。
乔田佐倒是没关系,他大声叫好,夸赞道:“韩信比他还小两岁吧,看着瘦,这力气真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