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别的都好, 一年水稻可以种两到三季, 自从陈鱼把国内的稻种带来之后,这边人真的是随便种种就能填饱肚子。就是天气实在热得让人吃不消,现在按说都已经是秋天了, 还这么热。
徐春原来听陈鱼说这边人的懒惰时很是瞧不起,亲自来了之后有所理解——人太勤快了也不好, 可能会热死。
所以要让当地土人干活, 就得给他们一点别的激励。
不然,大王怎么会在南越都只有都城通电的情况下,就把那些有经验懂技术的孩子们派过来,先在南洋郡开煤矿建火电站呢。要知道除了南越与齐的都城之外,也就只那些工厂集中的地方才通了电。民用电完全是沾了工用电的光。
南洋这地方主业是种植。种稻、橡胶、油棕、甘蔗, 没有什么急迫的工业用电的需要, 却是第二批通了电的地方。没办法, 辽东严寒,火炕足以抵御, 冬季农闲也不用出门做活;南洋酷热难躲, 没有电的话, 却是没有其他办法解决的。
南洋郡夏天能让人生生热死的高温中, 打一盆凉水沾湿身体, 吹着电风扇的习习凉风,那可是土人做梦都想要的享受呵。
再加上饮食的精致, 原本吃饱懒做的土人虽然没有变得特别勤快,但也愿意学着种植橡胶和油棕,来换取更精致美味的食物,乃至能拉电线吹上自来风的砖瓦水泥大屋。
凉快之后,徐春将桌上的文件仔仔细细读了一遍,主要是橡胶林和油棕林负责人交上来的报告。陈鱼告诉她,虽然手下这些人都是他挑选过的,但她这个管事要是一直不上心,底下人就会渐渐懈怠,甚至会有人编造报告交上来给她。
橡胶林五六年才能长成割胶,油棕要三四年。现在不管南越还是齐国都急需大量橡胶与棕榈油,要是这些林子被虫害给毁了,又或者因为种植园工人的不走心祸害了,就算处死他们都追不上这几年的时间啊。
所以徐春很认真,将不同级别不同职位递上来的报告都看了,交叉比对之后,准备明天再去巡视一圈瞧一瞧。今天就不去了,今天她得去看看那些新来的黑皮肤土人。
入秋了还是比夏天好点,夏天午后必须午休,根本不能出门的。徐春在马车里自己摇着扇子,很快就到了自家的橡胶林。管着这处橡胶林的也是淮阴老乡,原来跟着陈鱼一起给人庸耕,后来韩武起义时因为胆小没敢相从,再后来悔断了肠子,再次求到陈鱼跟前。
陈鱼自己是苦出身,晓得穷人的苦,跟着起事容易,起事失败又或是中途不幸,自家年老双亲跟妻儿可没人养了。所以他也不怪人没义气,求上门的,他都问一句愿不愿到南方吃苦。不愿意的也给一笔钱相帮,愿意的就跟他到南越做事。
那时候拿了钱留下的,现在不免还是要后悔,因为随陈鱼来到南洋的人,虽然替他管理橡胶种植园,但也在他的提点下凑钱一起开辟了一个种植园,就快能见着钱了。
韩川一家夫妻父母兄弟关系和谐,掩盖了一些可能存在的不安因素。因为齐国与南越既然分了两国,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两股势力。
甚至在齐国任职的人,也未必不偏向于韩川。
梁高、陈鱼这两人,显然就是坚定的韩川一党,而钟离眜、栾布则是不言自明的韩信党。
南越一开始并不太需要他们,所以他们多在齐国任职,后来韩川向南继续开拓,需要人来组织土人开辟种植园,就把陈鱼叫了过去。
陈鱼一开始就在南越陆上的新拓之地带人种橡胶,后来又增添了油棕。那批橡胶还没成熟,他又再次出发来到由群岛组成的南洋郡担任郡守。
数年时间扑在岛上,连孙子出生他都没回齐国,只让妻子徐春回去看看新妇和孩子,把自己的礼物带了回去。
徐春的情况又有不同。
在橡胶还没看到收益的时候,不管是韩川还是韩信,都发动商贾和官员自己出力到南方来种树。出于对韩氏点金成金之能的信任,大家都相信这真的能赚钱,可南方也确实凶险,再加上国内到处都缺人,很难雇人过去开荒,只能利用土人。这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了。
这个时候,跟随韩氏起兵的元从起了大作用,他们毫不犹豫地各自购买了仅在地图上划出来的林地,把历年来为官和投资的积蓄都拿了出来,派亲信家人乃至族人前往南方为大王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