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景他熟啊, 从汉中打回关中他就经历过, 韩信不禁失笑:“那也不至于,项羽擅用兵, 不至如此不堪。不过关中民心可用, 真要打, 确实不难。”
韩川很好奇:“丞相到底往各国安排了多少细作?”
李斯白眉微动, 有些得意, “派出去的不算多,但他们去了之后又招揽了些人, 这就多了。有了电报机,消息传递方便,所以这等市井消息也会一并传递。”
电报机是出现没几年的新事物,原本安插在各国的细作不会用,所以还得先另外派人以商队的名义将电台和干电池带过去,每一处还配一名懂行的报务人员。
自打配备到位,这情报就源源不断的来了。原来因为传递不便,只有大事才传递。现在呢,小到那种市井闲话,菜价盐价,大到各国军队动向,无所不包。
李斯不得不扩建了情报部门,专门找了批人分析这些可大可小,可能重要也可能不重要的消息。
别国已经不太在意了,楚国还是查过电台的。这东西还挺显眼,真要找很容易找。但问题是,商队已经带进去了,藏到了家里之后,再想找就不容易了,他们总不能把每户人家都搜一遍,真想逼人造反呢。
细作也会藏,在家挖个入口隐蔽的地窖,平时也就藏住了。
至于电池,体积就小多了,更加隐蔽,想夹带过去办法太多,也是搜无可搜。
倒是楚国不得不同意了李斯提出的建议,让齐国使臣带去电台,好方便两国及时交流。说句不合时宜的话,现在两国要宣战,不用使者奔忙跑断马腿了,当天就能翻脸,无非是个电报发出和转译的时间。
李斯在秦国从门客做到廷尉再到丞相,虽是外来臣子但势力也着实可观。现在做了齐相,齐国又有当年秦国之势,那些留在关中的秦国旧臣难免心思浮动,有的主动联系,有的被他派人一劝就顺势投靠。所以现在关中跟筛子一样,无论朝堂还是市井,都有齐国的人。
他说了几个楚王与项梁不和争斗的秘闻,引得韩川父子笑了一阵,又说起项羽。原本项羽一直在西域,前阵子实在待不住,回了趟项国,但三王将要归降的消息传开后,项梁就把他叫回了咸阳。
表面上是担心关中不稳,叫自己最能打的侄子回来坐镇。
实际上是担心大侄子热血上头,提兵去把三国之一给踏平了,然后惹来齐国的报复。
现在项梁似乎有放弃项国的打算,不知道怎么劝项羽的,项羽没回项国,也没有留在关中,而是又去了西域。这件事,项梁只叫了几个项氏亲信商议,李斯安排的人都没打听到具体情况,只猜测项梁在准备后路,可能是要去往西域安身。
“去西域没关系,让他们去,我们一时还顾不到,他们能把西域拿下,以后也省了手脚。”韩川大咧咧地说。
李斯以前不把西域当回事,自从知道西域出产好棉花才重视起来,仔细研究了一下西域地理,然后暗自庆幸:幸好他的陛下那时候没把注意力放在那里,不然他这个丞相是第一个想吐血的人,平了南越说不得就要忙平西域的事了。民力不堪使用,大秦可别在陛下那时就炸了。
现在……现在倒是不怕。现在蒸汽船每天在海上跑,目前已经将棉布和丝绸卖到了身毒,又将身毒的香料运回来大卖,还把齐国的棉种带去让身毒人种,取代他们当地的短绒棉,方便以后从身毒收购棉花回来。
眼下还在打通更远的航路,打算把货物一直卖到极西之地去,那里也有几个类似战国诸雄的国家,很是富裕。
主要是一路的补给麻烦,远航船队正在做的事就是设置补给点,跟沿途各国交涉,尤其是那些想做中途转手生意故意不肯合作的国度,要拿出上国威严,让他们服于王化才行。
等航路通了,西域的棉花可就值钱了。从上到下各个阶层都能赚到钱,自然不会有多少人反对征西域这件事。
李斯以前就模模糊糊的意识到,开疆拓土有时候是有利可图的,有时候是亏本的。统一六国有利可图,平匈奴无利可图但那是保障安定所需,平南越则是比较亏本的,假如在秦时还要远征西域就更亏本了。
但现在有所不同。一个新地方,如果有人口,那可以卖货,不亏;如果人烟稀少但土地足以耕种或畜牧,那可以等人口富余后移民,也不亏;如果荒凉但有矿,那前期付出成本,后期大赚,自然也不亏。只有那种既没人又没资源的地方才不值得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