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在始皇帝身后,世间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怪物!若皇帝我们出海时有此船,我等又怎么会被困于此处不得回归家乡啊!
不知不觉中,丁不息也和夷人一样泪流满面。
船上人已经下来,是梁高这个最早跟随韩氏的人,行礼之后,梁高先报告了一件事:“南越王后本要亲来,因验出身孕只得推迟,特让臣告知大王,一切小心为上,不必急切。”
韩信先是一愣,后是喜悦,笑道:“这回但愿是个妹妹,父母盼女久矣,苦不能如愿。”
接着,才是梁高向他禀报这艘船的情况。
船名还是韩信起的,名为“黄鹄”。这个名字让后世人愕然良久,因为历史上中国第一艘自己设计的蒸汽船,正是叫这个名字。
算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文化的传承呢。韩信随李斯学过《商君书》,又是楚人,在淮阴时就学过《楚辞》。
《商君书》有“黄鹄之飞,一举千里”之句,《楚辞》中亦有“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的句子。
韩信当时看着文书上对这种航行大洋,千里来回的蒸汽船的描述,很自然就想到了“黄鹄”这个名字。他没有专门修过《庄子》,印象不深,不然大概想到的就是“鲲鹏”了。
黄鹄号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往小了造。现在电力已经有了,煤电站在准备建了,石油开采和利用也提上了日程。也就是说,蒸汽火车跟蒸汽船都只是过渡时期用一用。现在全世界也没有那个通商的环境,造多了根本用不着,浪费。
所以造很多小船,不如造数艘大船,这样内燃机推广之后,也还能用很长时间,不至于用了没几年就不得不淘汰掉。
小型号的也有,用在长江和黄河航道上,船厂另外正在制造一艘小型号的海船,只造一艘,专门留在东州,方便沿着海岸线运输补给。毕竟黄鹄号对于现在的物流需要来说太大了,还要担任从南越到临淄的运输任务,一直停在东州不方便。
虽然黄鹄号的制造主要由异士们进行,但那些小型船将会慢慢交给本地人接手,所以一时还不会出现在江流上,目前那艘小型海船也正作为本地人的培训项目呢。
现在,这一艘船的载货量就有两千多吨,李由再也不用拨着算盘精打细算了,他就是今年不种地,明年不种地,后年也不种地,也能安安稳稳让土人听话。
“船上还带来了水泥粉和钢材,朝中怕此处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矿产,无法生产水泥,所以占了不少份额,以便大王使用。除此之外,便是架设工厂所需的机器,这些占了极大的体量。臣来时,丞相有言,若是岛上天时不好、粮食不足,就让黄鹄号返回,专门运一趟粮食过来。大王这时还缺什么,也可以一并运输。臣来此一趟,时间不过两日,就是来回往返,也不过四日罢了。”
梁高说话时满是骄傲。他并不是船长,也没有调任海军,仅仅是因为他乃韩氏心腹,所以带队押送物资而已,就油然而生一种睥睨世间的豪情,在见到韩信时更是到了极点——这是齐国的船,这是大王的船!
那些诸侯背地里嘲笑大王远赴海外是荒唐之举,他们哪里懂啊,什么蛮荒海外,离临淄也不过两三日路程而已,难道很远吗?这要算远,关中巴蜀那不也是更加远。
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土脑壳,根本不懂。
其实韩信也觉得自己像个土脑壳,他在文书上看过的,跟眼前这巨船根本联系不起来。待他亲自上船走了几遭才有了实感,再次兴起对科技的感慨。
土人更是不堪,但也因此更好驱使了。当李由令土人出人来帮着卸货的时候,他们别提多积极了,恨不得举族而动,能沾一点大船的光都是好的。
但货物太多,一时根本无法卸完,尤其是粮食,根本没有足够的粮仓来存放。所以黄鹄号暂时并不离开,而是停泊在此,充当一个仓库的作用。
不过在此之前,它还要先去煤矿与金矿所在地,将补给和适用的机器交付。这两处开矿,格外需要蒸汽机呢。
---------
黄鹄号的补给到后,韩信安安稳稳过了个年,秦婴则勤勤恳恳,用船上新卸下来的机器,带着人过年也没休息,把登县到李县的路给修通了。
物资也就从船上一直运到了李县,来年春天,一切齐备,天气也不冷不热了,韩信这才带人上船,搜寻新的倭人部落以及合适的设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