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事的有两个,其中必然有一个是原本的奴隶。
每个部落也都抽出一些劳力留在县城种田修路,人都打散了,哪还能齐心做什么。
且齐军仍然留了骑兵在北边巡逻,想跑?又能往哪跑。
大狱未兴,官吏们又被培训了一通,而匈奴人在忐忑不安中拼命学会了勉强能沟通的临淄官话,也得到了他们生平第一笔工钱。那些谣言,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
第131章 去东州(一)
上谷郡居庸县。
乡间收了小麦, 又翻地施基肥准备种小麦。有田的忙着自家田,没田的也拿着高酬给人做活,一家结束了还有另一家请, 都忙得四脚朝天。
只有许家, 一家五个壮劳力, 加上一个说是年纪大, 实际上依然很能干活的老人,只种许山的军功授田,早早就空出手来了。
人家在田里忙, 他们家盖屋。
许有原来想把两个去世的兄弟家老屋重新翻盖,好让几个侄子成家。但是许山把自家老屋的地方拿出来盖菇房了, 二弟家的长子许立则坚持先修他家的屋子。
他的话不多, 就认一个死理:“伯父养育我们不容易,至今三弟还没娶亲,不给他先成家,我不说亲。”
现在家里说话最有用的许山也是这个意见,许有拗不过他们, 由着他们先把许立家的老屋简单修葺了一下, 一家人搬进去将就着住, 然后把自家屋子拆了完全重建。
钱花得老头子心尖都在哆嗦,一群败家玩意, 居然买红砖来盖屋子。他坚决不同意, 吵了好几架, 最终还是抵不过, 只能当作没看见。
“阿山都说了以后卖不了这么贵, 你们还敢这么花,都不要过了。”
过路的邻居听见许有蹲在门口的念叨, 又羡又嫉地调侃他:“过不下去把菇房卖我呗,我买。”
“别瞎闹。”许有以前穷惯了,不敢骂人,又不高兴他这么说话,站起来拍拍灰,背着手去看在建的屋子了。
因为三个房头的人暂时还得都住在他家里,而且他自己两个儿子,一个已经成亲了,一个也要娶新妇,将来还有第三代,这次干脆就把地方都用起来,尽力多盖。除了他老夫妻俩的主屋之外,再盖四间屋,仍是没成家的男女分开暂时挤一挤。将来两个儿子分家,孙儿孙女也好有地方住。
盖屋只到县里请了个砖瓦匠,兄弟几个去修渠的时候学到过一点砌砖的手艺,自己就能打下手,再请几个短工帮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屋今天已经开始收拾了。许山还专程到隔壁乡,请了个同是军中退下来的袍泽来掌厨——这位也是个趣人,伤得比他们都重,一条腿截肢但活了下来,自称不是聪明人,学不会别的什么,就想吃点好的,居然学成了个大厨回来。
自称不聪明,但日子过得还真不错。虽说他一条腿其实并不适合上灶做菜,但许多这边听都没听过的菜式他会做,独门生意就不愁了,被县里开食肆的大户客客气气请去做了主厨。许山要不是跟他在培训时认识,还真不容易把人请来。
家里的女眷都帮不上忙,大厨自己带了三个徒弟打下手。他自己不太介意的样子,三个徒弟却看得极紧,不给人挤到灶上的机会。
许有不在意这个,他一路遛跶过去,跟陆续进院子来吃席的乡邻们打着招呼,一味的只知道笑了。
许山家几个兄弟和老人一起招呼客人,许山自己单开了一桌,专门招待请来的几个同乡袍泽。
这个“同乡”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同乡,只是都一个县出去的,培训时活络些的人自然就沟连起来,许山这样木讷的也就没断了跟他们的联系。
尤其是赵昌。
他今非昔比了。过去他家中也算富足,但今日他穿的可是一身细棉布长衫,脚上踏的是县里定制的分了左右脚的鞋。几个军中同袍打趣他:“穿这么好,知道的是你来吃席,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说亲呢。”
一桌都哄笑起来。赵昌嘿嘿一乐,跟许山视线一对,忍不住又往另一桌上瞟了过去。
同桌机灵的顿时醒悟过来,大叫一声:“你还真是来说亲的!”
“嘘!轻点声!”赵昌大急,许山也涨红了脸,一个劲示意他不要嚷嚷,他赶紧捂嘴,眼睛也不由得往旁边瞟,小声问:“阿山,你要给你大妹说亲?”
“嗯。”既然已经说破了,许山也没瞒着,点了点头。
到底还没有成,嚷嚷起来女孩儿脸羞,在乡间也不合礼仪,一桌人便不由自主放低了声音,聊起了自家婚配的情况。他们现在颇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许山和赵昌两家说亲倒是提醒他们了,他们各自有姐妹的话,可以谈一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