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他这么想法单纯的人不多,至少赵佗不是。
赵佗一个赵人在百越之地能适应下来不容易,因为早年与韩信的配合,后来与韩川的共事,可以说他跟任嚣都是韩川父子的嫡系。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他们两人的幸运,熬过百越的水土不服之后简直就是躺赢的人生啊。
但赵佗自己不满意。尽管南越王和王后还在向南拓土开疆,但这种化外之地,就是再富饶,想进入华夏视角那也是一二十年之后的事了。现在论功业——论能上史书的功业,那还是得中原逐鹿才行啊!
为此,他一听说诸王会盟要伐匈奴,就立刻向南越王请命,请求能回中原参战。现在打匈奴,回头平定诸侯还能少了他?
韩川也不介意,南越人口少,他连兵都没派,就让赵佗带着少量亲信兵卫回韩信那里听令了。
这也正是赵佗所盼望的。匈奴当然要打,不过能借此回中原就更好了。齐王手下如今立下功劳的那些将领,又有哪个比他厉害不成?
所以当匈奴人出现的时候,赵佗的血也是热的,满满都是功名之心。
诸将都有自己本部兵马,赵佗负责的这一面接敌时,自然由他具体应对。弓手率先射出几波箭雨,然后步卒取长矛攒刺,直到匈奴用人命消耗完第一层车阵之后,联军有序退入第二层再战。
战斗的空隙中,赵佗匆匆检点了一番,尽管早已有所预料,他还是难免心中震动。
无他,伤亡远远小于正常的比例。
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方才战况激烈时,赵佗亲率护卫在缺口处挥刀鏖战,一个身形矮壮的匈奴猛士使的是不知从哪捡来的秦制铁矛,正正戳在他心口,势大力沉,令赵佗都不由往后退了一步。
然而最初的猛击之后,矛尖从胸甲滑曵而过,那匈奴猛士不防,乃至收手不及失了重心,被他一刀劈去了半边身体,倒在车下再无声息。
赵佗只是胸口震得微痛而已。
“痛快!”
第126章 坦承
韩信向来不亲自冲阵, 就算这辈子完全能凭气力在项羽帐下挣得个地位也是一样。
激战正酣时,他也不过登上巢车,用望远镜观看战场形势, 再发出号令而已。
从巢车下来的时候, 刘邦笑嘻嘻伸手去扶, 韩信没理他, 他也没感觉似的,看看左右,微微压低了声音:“这仗打的, 显不出你本事啊。”
韩信大概是最近跟江涵处多了,听他一说, 脑中下意识就冒出一句:“你上你也行?”
好悬没说出口, 幸好及时哼了一声把这话压了回去,韩信淡淡道:“行险不过是不得已。若你不将我精兵调走,我也未必背水一战。”
顿了顿,他忍不住又说:“不过也说不上弄险,井陉战前我已经知己知彼, 既然让我暗中遣精兵过河埋伏, 大局就已经定了。”倘若那支精兵潜伏失败, 他也不会强行攻打,所以根本算不上弄险。
“行行行, 你什么仗都打得。我这不就是可惜, 你一年多就平定天下的本事, 现在可没人知道了。”
这人给个话缝就能粘上来, 韩信不想跟他多说。再说有什么可说的, 他用兵的本事难道就只在刘邦说的这些上面么?幽禁长安那几年里他也没闲着,给汉军重制军法, 这是他自己认为不比平定天下差的另一项大功。
刘邦在白登丧师辱国算什么,用他的军制编练汉军,以后国力强盛能支持远征了,再有一两个合适的主将,自然能打败匈奴。
要说可惜,也是世人目光短浅,多数只看得到破敌攻城平定天下的辉煌,看不到更远的地方。
现在他父子自己立国,鉴于秦国之亡不急于一统天下,又有什么可惜的。刘邦又不是不懂,非扯些有的没的,韩信知道自己向来不擅长这方面的事,不知道他是试探还是如何,干脆不给反应,换了话题。
“子房体弱,我原说破匈奴之战只需堂堂之阵,若不是诸侯会盟,连我都不需要亲征。但他坚持同来,先前我让你劝劝他,看来也是无用。”
“我没劝。”刘邦说。
“没劝?”
韩信讶异地转头看向刘邦,刘邦摊开了手:“子房一心复韩,现在你齐国是韩氏,又势大,他就是拼着死在塞外也不能跟你渐行渐远。你要想他安心,不如趁早给他个准话。”
韩信低头想了想,想到父母信中所谈过的一个话题,微微点了点头。
别说,因为是同姓之国,而且亲缘关系离得还不算远,张良的心愿确实有个解决的办法,只不知道韩王和子房他们愿不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