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她嫁的良人不仅让亲兄长和妻子搬家,还叫妻子的娘家也一起搬家。张氏是本地富户,不像刚刚有了兴旺气象的陈家那么容易的说走就走。光是成片的良田就不是随便能舍下的。
张氏为此也愁了好几天了。她大父非常看重良人,竟然真的要听良人之言而搬迁,只留下一两个儿子看守田地。毕竟张氏富裕,不用卖田地也能到别处置业。若是果然合适,再回来卖田,到安身之处重新置产就是。她良人也说了,齐王很可能终得天下,地不卖也好,将来归了齐国也是一样。
但她的父亲却坚决不同意,也不肯走。今天大父来见兄长,张氏心里也很不安,不晓得大父如何决定,也不晓得良人的主意会有什么后果。
两个女子忐忑不安地等了一阵,就听见外面张负告辞,陈伯送客的动静,再过一会,陈伯也进来,告诉张氏:“张翁要跟我们一起走,你大兄和幼弟陪侍身边,其他人还留在户牖。”
张氏大吃一惊:“我阿父他们都不去?”
“原是要去一个,你大父生气了,说他们既然不信他的眼光,就不要去了,只带两个孙子同行。”
这是说张氏的父亲和几个叔伯其实都不愿意离开家乡,只是老父执意要走,只能抽出一人照顾在旁。结果老头子固执又脾气大,见他们如此,居然一个都不带,只要孙子随行。
陈伯就嘱咐弟妇:“张翁年老,平不在家,你自去张翁车中,也好照顾一二。”
张氏低头谢过,越发对前途担忧了起来,若是迁居不顺,大父这一路奔波没个好结果,可别郁结在心弄出病来啊。
-----------------
蓟县。
赵昌在钜鹿之战养好伤后就被送回来了,一郡之中所有跟他一样伤退的士卒都在蓟县培训,先集中一个月补基础,待考核过了,便带他们四处参观,让他们自己选一门手艺来学。
赵昌把发给他的小册子看了又看,开工坊的念头怎么也压不下去。
用饭时他还在琢磨这事,端着饭菜四下里一瞅,瞧见了一个身影,忙凑过去放下,笑道:“你也不出个声,差点没看见你。”
这人叫许山,虽然不是同一个乡出来的,但同一县,出门在外就算是老乡了。赵昌有意找他搭伙分担风险,吃了几口便有意探望口风:“官府叫我们学一门手艺,你准备学什么?”
许山慢慢咽下了口中的饭菜,又慢慢地道:“我手笨,学不会那些,还是种地的好。”
“哎,难得有机会,你不要白白放过啊!”
作为同乡人,赵昌是真心替他着急,就算不能拉来一起开工坊,也不能就这么回家种田。赵昌这些天相处,晓得他家精穷,虽然他立功了分到田地,但他家人口也多负担重,就这么回去不是白卖命一场了吗?
许山摇了摇头,感激地向他笑了笑:“我想学种菇。”
赵昌就晓得了,这汉子虽然木讷寡言不灵巧,但心里也是个有成算的。
“行,那我就放心了。”
就是工坊还得他自己来。
“一起好生学着吧!”
第109章 右丞相
齐国临淄。
齐王出征在外快一年了, 东海君兼右丞相这半年也不在国内,齐王太后执政,本来很多齐人心里都犯嘀咕, 觉得说不定又要换个王, 然后齐王再打回来……惨了, 临淄人可没经过这种折腾, 毕竟当年战国末期,经过五国伐齐又复国之后,齐国就躺平不怎么参与战事了, 最后还直接投降。
现在这位齐王虽然与田氏打了几场,但也没打到临淄啊。
不过出乎许多临淄城里人的意料, 田氏居然很老实, 也不知道是不是被齐王打怕了。
只有田氏自己知道,那是因为齐王一开始只带走三万精兵,打过定陶后增加了一些,又补充了俘虏,才有了十万人。现在还有二十万大军被他的淮阴乡党、燕地将领掌握, 驻扎在齐地, 根本不受田氏影响。田氏就是想翻天也不成啊。
更不用说麦收和稻收之后, 齐国百姓欢呼雀跃,恨不得把齐王父子供起来拜。纵是一向不会眼睛向下看的贵族王室, 也无法忽略这么多百姓的渴盼。
几个旧齐王近支甚至派人到民间打探过, 最终熄灭了那点称王称霸的念头。
大泽乡起义不远, 戍卒农夫的力量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登场, 对时人还是有一点震撼力的。他们怕自己在临淄造反, 不等韩信回师攻打,他们就要被国中百姓揭竿而起以迎王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