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还要多留几天,在宴上只达成了初步意向,具体事项还得谈判。不过这事是范增负责,项梁拍板,他就是个替项梁出席的项氏代表,根本没事做,天天都闲得慌。所以一从比较熟的梁高那听说有什么“戏剧团”要演陈王起义的事,立刻就叫上刘邦一起去看——他们项氏还一直打着替陈王报仇的旗号呢,这不去看,回头叔父肯定说他。
戏台子是临时搭建的土台,今天获准来看戏的士卒们仍然按军中编队,由什长带着坐到划分好的位置。韩信自己也来看了,见到项羽和刘邦,自然请他们去了正中间最前面特意留下的专座,又上了酒水小食和瓜果。
刘邦出门一向带着樊哙护卫,樊哙十分尽职,同他来看戏也不放松警惕。刘邦自己抱着半个瓜,拿匕首挖出来叉着吃,推了另半个给他:“放松,你看看,项将军和齐王在这里,谁敢来作乱。吃瓜。”
项羽也捧着一片瓜在吃,闻言也乐了:“对,这还是齐王的军中,出不了乱子。”
项羽这人一旦看谁好,短时间内便看着处处都好。原先不服韩信,现在当然也不觉得自己会差到哪去,但因为角力输了,便不再觉得韩信只会取巧,几天之内已经亲热得如同兄弟一般,没事就找韩信比武。
韩信苦不堪言,暗中催促蒯彻赶紧与范增把事情谈妥,快快将他们送走。
这时听他们这么说也只能苦笑:“我武艺平平,真要有刺客,可指望不上我。”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眼刘邦,“沛公是知道的。”
刘邦当然知道,刘邦假装不知道,茫然地啊了一声,“齐王还用得着武艺?当年在咸阳,我可是亲眼看见你抡着一根棍子把一伙劫匪都打倒的。”
哟,还有这事,项羽大感兴趣地转过身子向着刘邦,一副听故事的模样。
事情是有。韩信那时候来往咸阳城与父亲在城外的试验田,有时候刘邦也会带他们兄弟俩到外面玩。不要以为咸阳城外就安全无虞,连始皇帝都曾经遇盗,他们遇上也不稀奇。刘邦能做亭长能带兵打仗,武艺自然是不错的,但那次还没来得及发挥呢,韩信一急之下掰了根粗壮树枝抡了一气,把几个劫匪都打倒了。
这事的亲历者是韩信,如今讲故事的是刘邦,韩信听着都觉得恍惚:“当年是这样的?”是有那么回事但听起来又不太像啊。
听刘邦说完,项羽遗憾地啧了一声,像是遗憾自己没能跟韩信真打一场似的。
几个人说笑间,听见台上锣声响起,戏要开场了。
土台子上没有幕布,用竹子扎了两片竹排,支起来挡着后台。此时竹排后面绕出个人,农夫打扮,唱着楚地小调便上场了。
樊哙小声跟刘邦说:“跟着陈王起事的那不是从韩地征发的人吗?”虽然他们起义是在大泽乡,但陈胜是颍川阳城人,吴广是颍川阳夏人,他们是走到蕲县起义,虽然号为张楚,后来的义军也多是当地投奔的楚人,可最初的九百人,樊哙觉得应该是不会楚地小调的。
刘邦听着身后跟着哼起的歌声,也小声跟樊哙说:“可是现在看的多是楚人。”
这还是韩信带过来的三万人,里面齐人和燕人更多,要是他和项羽军中,听着这楚地歌谣,和着一起唱的可就不止这点声音了。这个戏显然不只是给齐人看的,因为在楚地起事,现在与秦军交战的义军主力确实就是楚人了,齐国虽大,但只来了三万。
加上韩氏自己也是楚人,所以编这出戏的人,多方考虑下还是选了楚歌吧。刘邦想。
歌唱的是做活的辛苦,但唱歌的人透着欢喜,人人都听得出来。果然,没过一会,竹排后又绕出个女子,也做农女打扮,同样唱着上场,端着个木盆,看着是要去河边洗衣的模样。
两人相遇,农夫仲驻着锄头唱起挑逗的歌谣,农女鱼胆大泼辣,嘻笑着与他对歌。
此时民风尚算开放,这种事并不少见,看戏的士兵们都笑了起来,有人还唱起家乡的情歌,像是跟台上的汉子争夺女孩的注意似的。
一场对歌,农女扭身离去,汉子摸着头嘿嘿笑了几声,也扛着锄头下场。
再出来时,已经是两情相悦。汉子光着脊背,女子在给他补衣,年青的汉子悄悄打开布包,拿出个烤熟了红薯,剥了皮,塞进女子的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