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为何带着徒弟在这里呢?他本是受张良之托保护韩氏王孙,现在韩氏起兵造反,自然也不用他们再保护了,吴立便向林芦辞行,带着范益游历。
他是这么想的,韩氏一家是他保护过的人,若是为王无德,祸害百姓,那么他就要带着徒弟去刺杀了齐王和东海君。若是韩氏一如在淮阴时待百姓不变,那他也就安心了。
他们楚墨可不像秦墨,就算认同韩氏也不会去官府做事,他就在民间游历,见有不平事便拔剑相助。尽管楚墨已经势微,但也不会变了初心。
这些日子以来,他确实也安心了。虽说立国不久还看不出什么,但执政的齐王太后已经废除了算赋,民间因此而沸腾,穷苦人家甚至喜极而泣,伏地连连磕首不止。
是啊,哪怕你穷得没有立椎之地,只要过了十五岁,不足五十六岁,还活着喘气,你每年就得想方设法,从牙缝里抠出一百二十钱交给官府。这是比田租更重的负担,也是国家重要的财源,齐王太后竟然就这么轻易的将其废除了。仅冲这一点,吴立就认齐国行的是仁政。
心头大石落下,轻松之余,来到临淄的吴立正好碰上小麦收获,便想看看韩川家给的良种到底能有多少收成,难道比这些年韩川已经在推广的良种还多吗,他这才找了这户人家,准备在收割后瞧上一瞧。
于是与蒯彻碰上。
过了两日,这家的麦田也成熟到可以收割的时候了,蒯彻没什么农事经验,吴立却不一样,待老农一家将麦粒都打下来后就估出了数目:“他家这田地不过中下,平日里种得也不算好,但晒后至少也有十石了。前些日子另一家收割时我也去看过,十二石往上。”
蒯彻点了点头。他其实并不太关心这个,像他这样的纵横家,有时候上头了甚至觉得兵家也不如他们一张嘴一条舌头来得厉害,更不要说农家了。蒯彻还好,没一些同行那么轻狂,不过要让他多重视农事也不可能。
他来看麦收,一来是这产量确实惊人,惊人到足以影响国运的地步了;二来,他是要以此来说服田儋归齐的,尽管信口开河也不是不行,但既然来了,看个明白岂不是更好?
既然看过了,他就打算去办事了。
“我有一好友郑安期,乃齐国方士,交游广阔,人称安期生。我欲去寻他,问些齐国田氏的内情,还请吴兄与我同行。”
“可。”
吴立也不多言,既然允了他同行,自然也不怕多跑几处地方。
他们在齐国境内看麦收,得找到这些得到良种的军士家属,而东海郡就不一样了。
去年换麦种时,东海郡几乎家家都去换了,今年收获时喜归喜,却一点也不惊。
“数千斤的红薯都种得,十几石的麦如何种不得。”东郡人,尤其是淮阴人这样笃定地说。
李虹在东海郡的工作就非常容易开展了,除了将兑换出来的各种杂交高产种子发下去之外,还要求各处田官尽量开荒,与小麦套种棉花。
齐地与燕地,暂时还不敢叫人套种,仅仅是给少数农户发下了土豆或者玉米,每家不多,教他们先学着种罢了。只官田里才全面铺开,什么土豆芝麻花生都已经种上了。李虹算了算数量,不太满足地摇头:要搞工业,这点原料哪里够啊,看来还得等明年才能把摊子全面铺开呢。
不过听说机械组带着几个八级工七级工六级工,已经把几种基本的机床给搓出来了,用机器加工机器,开始在着手打造蒸汽机了。当然,大批量产很困难,可只要弄出几台,采矿和制作水泥的效率就能大大增加。要是对蒸汽机的申请能在系统那边通过更好了。
李虹决定在例会上再催一催机械组,不能因为东海郡少矿就不给倾斜。马鞍山的矿就不是矿了?不能因为那边安全性不足就暂时放弃啊。
不是李虹过于积极,实在是大家都积极。韩信从塞外回转之后,老金和老王突然收到奖励,道是保护文明不被野蛮侵蚀的支线任务奖励。两个人接任务按游戏时间算都得快十年了,几乎忘了还有奖励。哪知道这奖励真正是大惊喜,他二人被系统派出去的纳米机器人打了一针,原本衰老的身体正在逐步恢复健康和活力,具体恢复到什么程度还未知,检查结果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仍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