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其实比改朝换代还难。要是不趁着秦末大乱的时候另起炉灶,费力帮秦朝维持下去,然后在秦朝现有的框架内去做一个改革家,那基本上是让韩氏一家人提着脑袋干活。从韩川到韩信,哪个看着都不是这种在官场政斗的场合能胜出的人物,还是算了吧。
况且旧框架上缝缝补补,还只能实行当政者能接受的政策,怎比得上旧势力被一扫而空,而自认是圣贤传人的韩川自觉主动的追求进步来得妙啊。
到时候很多当即就能用上的技术,不管赚钱也好,与地方势力合作也好,又或是打击地方势力也好,都是现成的利器。
至于对东胡,本来的战略也是扶东胡削弱匈奴,但其实现代人也不是很在乎,只是为了让匈奴不添乱而已,一旦造反拿下北方,技术代差足以碾压匈奴,无非是怕有时间差,让边民受苦罢了。
毕竟他们都知道,这并不是一场游戏,他们所见所来往的也并非NPC,而是历史上活生生存在的人。那些没有在历史中留下姓名的百姓,有些可能平安到老,成为他们中某一些人的祖先;有些可能死于疾病饥寒,虽不幸倒也至少埋骨桑梓;而有些人,主动或被迫地卷入秦末大乱,曝尸于战场,埋骨于他乡。
基于现代本国的建国理念,保护这些普通人的利益也是政治正确的一种。之前为了是不是维持秦国,阻止乱世的发生就好一场论战。这种事放别的国家大概都不用吵的,很容易就能达成统一意见,但小袁都知道这事吵了很久才有结果,就是因为乱世人不如狗,无论如何都会有大量伤亡出现。
由秦至汉,三四千万人口,只余不足两千万,锐减三分之一。由汉至晋,人口锐减四分之三。
这就是乱世。让他们成为乱世到来的推手之一,这个决定真不是那么容易做下的。
她一个干活的,还真不知道最后是怎么达成一致的,反正现在听说是有预案,但总体上还是尽量推动韩氏起兵。小袁自己推测,可能是因为另一派也推演不出来在秦始皇治下改革成功的可能性,除非他们有本事给祖龙洗脑——大概是没这本事的。
既然做不到改革,那即使不主动推动,乱世大概也是必然会到来的。有兵仙韩信在,快速推平各方势力重新统一,反而是件对百姓有利的事——其实这本来也是历史上刘邦在韩信相助下的作为,如果不是韩信军事能力出众,诸侯拉锯战再打个十年八年的,人口不知道能不能剩下一千万。
禀着这样的理念,建城这种事,就算韩信有这个念头,都要说服他打消,就跟韩信忧虑的一样,一旦真拿下西辽河平原,辽西郡没那个人力建新城,秦始皇却肯定会从别的地方迁移人口。那也太折腾百姓了,对未来又没有好处,为什么不等技术发展起来之后再慢慢做呢。专家组计划都做好了,不必急在一时。
小高也是随口牢骚,两人很快又投入了资料的整理之中。
而在公元前215年的时空中,韩信也召集郡中将领,初步定下了对东胡的战术:放饵钓鱼。
东胡很有几个在边境游牧的部落不老实,逮着机会便抢一波。以前辽西郡主要采取守势,不是打不过,而是追不上,追远了又怕后勤跟不上。
当年燕国击退东胡千里之后,修建了几段长城,将开拓的北方土地给守住了。
没有城墙保护的时候,燕国和东胡之间有一大片无人区,不是因为土地荒芜,而是害怕被胡人劫掠。有了长城的保护,燕人逐渐开始在长城附近的土地上聚居,胡人也在长城外放牧,反而将这片无人区给填上了。人一多,自然会产生贸易,东胡被打老实了之后,双方的贸易往来还是挺多的。
不过这么一来,就又有不老实的部族打起了商队贸易的主意,受到劫掠的主要也是这些商队。
韩信就打算先摸清楚那几个当惯了强盗的部族的动向,然后派一支肥羊当诱饵,引来的越多越好,然后脱了羊皮让他们看看谁才是狼。
不过首先,先得养一头肥羊。
“东胡那边对茶砖还没有反应么?”韩信问。
去年年底的时候,早早从桂林出发的商队终于将制好的茶砖运到了辽西。韩信问了问郡丞,叫来辽西郡惯与胡人做生意的几家商人,让他们给胡人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