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想继续拓土开疆,想将岭南三郡都在他看得见的时候化为秦土,想将匈奴之患也一举荡平,向北开拓更多的土地。
有那样的丰功伟业在前证明了他的高瞻远瞩,现在又有谁能阻止他,又有谁敢说他不对呢。
“张先生,我现在不想打,你看要怎么上书?”
张良疑惑地看向他,表情很明显,毕竟韩信也没瞒着人,他一向念念不忘要跟东胡抢地方建城。
韩信坦然道:“我是想北击东胡夺取土地,但是以辽西郡的人口,打退东胡之后也无力建筑城池,更没有人能去居住将那片地方占住。这样没有好处,仅仅为了一句谶语而发动的战事,我不愿意去做。若是以建城之事上书陛下,陛下又定会迁移人口充实新扩之地,这样虽有好处却极为劳民的事情,我也不愿意去做。”
有这样的心意,最终必然与暴秦难以相容吧。张良想。
怀着这样隐秘的欢喜,张良正色道:“伯南有此心,乃是辽西之福。只是陛下的旨意不能违抗,还是要寻找时机打上一仗才交待得过去。既然必须去做,就往有益处去做,你不是想抓些俘虏来开矿?那就冲着人口去吧。”
韩信低头沉思了一会,点了点头:“就是那几个总在边境侵扰的部落吧。”
秦始皇的旨意让另一个时空的工作组连续加班了四天。
从现存的史料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确实得到了“亡秦者胡也”的谶语,也确实在这一年,蒙恬将三十万人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取得了对匈奴的战略优势。到明年,也就是公元前214年,蒙恬更是大败匈奴,沿着黄河建城44座,完成了所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的战绩。
但这明显是已经筹划了很多年的战略目标,跟谶语的关系不大,历史上也没说跟东胡有什么关系啊。工作组的长期计划并没有现在与东胡开战这一条,不过好在备用方案里还是准备了,现在继续完善就好——但通宵加班还是免不了,真是让人痛苦。
工作组推测,其实问题出在韩信身上,对这个自己慧眼识中的神童,秦始皇目前是很宠爱的,遇到事情自然地就想到他。这种光环大概要等韩信成年了才会褪去,那时他才会被当个正常的臣子看——不过那时候秦始皇人也没了,到了大伙儿鼓动韩信一家造反的下一步计划了。实在鼓动不了也挺麻烦,预案就要准备更多了。
因为韩信算是算是“简在帝心”的人,所以听到谶语,秦始皇不高兴的同时顺便想到了原本就在筹划的对匈奴战略,又顺便想到了还有一个东胡,而会打仗的韩信正好就在辽西郡做太守,于是再次很顺便地传下了旨意。
这么一分析的话,这事应该不要紧,既没时间限制也没规模限制,始皇帝的本意估计也就是想看看韩信能用现有的条件打出个什么样的战果,完全是蒙恬那边的添头。
不过也不能放着不做,总归是要打一仗的。
没抽到帐号被调过来做后勤支援的小高伸了个懒腰,对打着呵欠的同事抱怨:“要不要这么纠结,真打过去建城又不是不行。”
年纪稍长的小袁笑笑,敷衍道:“嗯,上面有上面的考虑,我们就查资料,管那么多呢。”
她们都是刚毕业或者工作几年的文科生,考公后经过更严格的政审被调进来的,确实是只负责查资料,做决策提建议当智囊还轮不到她们。小袁是本科毕业在基层工作了五年,小高则是研究生刚毕业。因为都是女生又年纪相近,她俩走得比较近。
不过小袁知道,小高能进来还是因为家里的关系,倒不是说走后门,而是家庭背景让上面放心。反正只是查资料,合格的大学生就行,用谁都是用,用安全的人更好。就是小高因此显得比较天真吧,也不爱琢磨事,不像小袁自己,一边查资料一边琢磨专家组的用意,她还打算升职呢,要是抽不中帐号难道查一辈子资料啊?
所以小袁思考过,专家组压着很多技术没放出来,比如说盐。只是用了提纯粗盐的技术,而没把真正的大杀器晒盐法拿出来。
大概是因为不到十年秦朝就要生乱,专家组考虑怎么费大力气去维持秦的统治然后费更大的力气去改革,那还不如顺势改朝换代,让初步接受了后世思想的韩川夺天下,再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