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还能怎么办呢,这样至少他可以回去,回到祖先埋葬的地方,抚养他的母亲和孩子,世世代代继续生活和安葬在那里。
屋里沉默下来,许多人在抹眼泪,牛达垂着头,重复了一句:“我要去的。”
洞咕不觉跟着,用熟悉的母语跟着轻轻地念:“我要去的。”
第58章 鱼汤牛肉汤米线
洞咕的族地已经完全变了个模样。过去他们种稻分两种, 有旱田,也有水田。但他们不像秦人会大规模改造地形,他们只能因地制宜, 所以还有很多地方是所谓的刀耕火种, 烧一片山林, 收一季旱稻, 用尽地力后第二年再换一片。
这里虽然山多,但是山间的谷地也很肥沃,人口又少, 地方尽够他们这样奢侈的耕作。湿润温暖的气候又使得被烧毁的山林过两年就能重新生长出来,再过两年去看, 一点人类的痕迹都找不着了。
而且在他们过去的眼光来看, 收成也挺好的。
当他报名从军,跟着看起来好像才十余岁的将领来到曾经的家园时,洞咕惊愕地发现,那里已经开辟出大片的田地,山上的树还在, 但河水两岸的丛林已经消失了。
他们祖祖辈辈生活也没有留下太多痕迹的丛林, 败退于秦人手中的斧锯锄犁。
秦军驻扎在这里, 洞咕他们也将在这里屯田,以后会在这里分到田地。
对此他充满了希望, 因为他们是收了稻之后才来的, 韩县令让他们种的稻真的收了两季, 合起来得比他们原来种出来的产量高三倍多!还有那叫红薯的作物, 洞咕觉得哪怕是只种那个, 也能把肚子吃得饱饱的。
晚稻收获的当天,牛达出面, 请求看管他们的秦军给予方便,他们点燃了篝火敲打着竹筒唱歌跳舞,欢庆丰收。新来的那些同胞远远地看着他们,洞咕不知道他们是羡慕还是奇怪。他有一点羞愧的念头,但很快在竹筒装的淡米酒影响下兴奋起来,哦哦的应和着集体的歌谣,加入起舞的人群,越发放纵地灌酒……最后彻底醉得人事不知,被母亲扶回屋中,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醒。
因为他投了军,所以这些收获的稻谷在交了租税后都给了他,和秦军的粮草一起运过来,等他的家人来了安顿好之后就可以领取,洞咕已经等不及要投入下一年的劳作了。
秦军确实抽了三分之一的人在屯田,始皇帝还抽调了大量刑徒赘婿迁到桂林,不然也不能这么快把这里开辟出来。不过韩信麾下的三百人不用种田,他们要防备着新加入的这些瓯雒人。
但这几个月下来,他们也渐渐收起对新来的二五百主的轻视,不但行动上遵守军令,心里也不敢腹诽什么怪话了。
无他,韩信也没露出什么出奇的地方,但这个年纪的少年在军中一丝行差踏错也无,发令练兵有如宿将,已经足够让他们敬畏了。
一定要说的话,韩川的名声也起了作用,他们未必个个都知道家里增产的粮食和救荒的南瓜红薯出自谁人之手,但去年他们是亲眼看着同袍们种的水稻收了一季又一季,亩产合计竟然有了二十石!
然后他们才互相打听着,知道了韩川的光辉事迹,顿时看韩信都仿佛镀上了一层名为神农氏子弟的光圈。韩信也晓得他们不完全是服气自己,但他不在乎,自己亲父的名声庇佑着自己,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不但不会为之羞耻,还要为之骄傲哩。
这次七百人也没招满,第一批俘虏本来人就不多,青壮年男子就更少了,也不过来了两百多人,聊胜于无,还主要是在种田。
过来的时候水稻已经收了,但他们还要在田里种上红花草。杨时是三名百将之一,忍不住问起这件事。
“为何要种这个呢?”
“这是很好的饲料,来年春耕割过之后,也好翻压入田,能肥田。”韩信家里的旱地也种这个,他很清楚。
三名百将不提,侍立在外的小卒韩丰竖起耳朵,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回头寄家书的时候他得写到信里,让家里人照着做。
值守结束后,韩丰一路小跑回到他那一什住的屋里,兴奋地冲着比他早回来的人叫道:“那些种田里的草是肥田用的,还能割了喂牲畜,都记得写信回去告诉家里啊。”
“哎哎你慢点说。”什长拍了拍身侧叫他坐下来,他又重复了一遍,并强调:“是二五百主巡视时说的,我一个字没记错……哟,锅里煮的什么东西?”
正拿木勺在锅里搅的人挑起一根冲他笑:“猜猜,见过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