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三国]谋士升职攻略(62)

作者:这个懒人没起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狭路相逢,袁绍像没事人一样,热络地跟荀彧寒暄。袁术则完全相反,鼻孔朝天,冷哼一声就过去了。

大将军、三公可以带着幕僚上朝。荀太傅开府仪同大将军,因此让幕僚列好队,一起入殿。风清河偷偷摸摸地直播,专门给袁绍拍了一个面部特写。

袁绍生得非常英俊,仪表堂堂,门客众多。谁遇到困难找上门去,他一般都会帮一把,所以江湖人称“小孟尝”。人缘比曹操要好得多。

就连荀彧心中也感念袁绍庇护过他的伯乐,就是称赞荀彧是“王佐之才”的那位太学领袖何颙。当年何颙被通缉的时候,多亏袁绍收留,才保住性命。后来袁绍吐血病逝,河北的百姓痛哭哀悼。

荀彧对袁绍的结局十分惋惜。袁绍治下,百姓生活相对安定,冀州也比较繁荣。可惜他的对手是曹操。哪怕他更得人心,也还是战败了。民心决定了军阀能不能长久地统治一个地方,然而战争的胜负,尤其是一时的成败,其实不一定会按照百姓心中的预期发展。

比如刘虞和公孙瓒。刘虞得幽州的民心,但刘虞是个内政型人才,对军事一窍不通,被公孙瓒吊打。公孙瓒杀了刘虞以后,大失人心,实力也开始走下坡路,但这并不妨碍他拥有能够锤爆刘虞的军队。

这就好比满清入关,难道是因为皇太极、多尔衮得民心吗?董卓入京,号令百官废立天子,也不能闭着眼说他是民心所向吧?

荀彧很赞同U站某视频的一句字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今时今日,若论人心,百官肯定更愿意支持四世三公的袁氏,门生故吏的渊源摆在那里。但荀彧得到了大将军何进一半的兵马,手底下还握着一支精兵。坐拥吕布、张辽、徐荣、段煨、张济、张绣等猛将。尽管很多同僚都念着袁氏的提携之恩,但为家族利益、人身安全考虑,站队的时候还是会选择荀氏。

早朝的时候,由孔融领头,几名议郎、侍御史一致要求给李膺、荀昱等人翻案。

百官听到“荀昱”这个名字,狐疑地望向荀彧、荀爽,猜测孔融的行为是不是太傅指使的?荀氏是否在幕后推波助澜?只需荀彧一个眼神确认,他们就会出面附议,替太傅壮壮声势。

荀彧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如山。昨天专程和小皇帝沟通协商这件事,就是为了预防这种情形。

这时,很少开口说话的小皇帝刘辩清了清嗓子,表态:“陈年旧案,以后再议。”

至于孔融,荀彧本着不浪费人才的原则,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活计——主持编撰汉语字典,给汉字注音、释义。这事极其繁琐,没有十年搞不完。但有利于文化传播、教学,必须有专业人士去做。

帝王的冕冠,垂着十二条玉旒,让百官难以窥探天子的喜怒。天子却可以坐在最高处,将百官的神情尽收眼底。

接下来,讨论幽州牧刘虞请求裁撤幽州驻军的奏疏。

幽州那地方比较穷,穷到什么程度呢?官府的日常开支,需要青州、冀州补贴。刘虞上任以后,鼓励百姓耕种,开放上谷地区的市场,和游牧民族做生意,开采渔阳的盐井、铁矿,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不仅养活了幽州的官府,还安置了不少因为黄巾之乱流离失所的青州、冀州的难民。

解决财物问题以后,刘虞精简军队,领着公孙瓒跟入侵幽州的鲜卑、乌桓打了一仗。鲜卑、乌桓求和。刘虞主张以怀柔政策安抚这些游牧民族。公孙瓒主张乘胜追击,打服这些游牧民族。

如果荀彧没记错,这是刘虞和公孙瓒的主要矛盾。而且,这两位现在是互相嫌弃。公孙瓒嫌弃刘虞软骨头,幽州都被抢空了,他那么多袍泽弟兄战死沙场,难道都白白牺牲了吗?而且外行指挥内行,碍手碍脚,各种掣肘。官兵才刚刚小胜了一场,刘虞就放低姿态,拉拢鲜卑、乌桓等东胡部族,实在可恨!

刘虞嫌弃公孙瓒的军队军纪太差,攻打乌桓王的时候,士兵打到哪里,抢到哪里。败坏官兵的形象,影响恶劣。

但公孙瓒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乌桓劫掠幽州百姓,他抢乌桓,有错吗?

据说公孙瓒守卫边境,每次听见东胡部落来袭,公孙瓒立马疾言厉色,作战的时候那种兴奋劲儿,仿佛在打自己的杀父仇人,甚至能一直杀到深夜不犯困。从此乌桓、鲜卑都害怕公孙瓒这位猛人,不敢轻易来犯。公孙瓒和他身边善于骑射的袍泽都骑白马,自号“白马义从”。这支精锐骑兵大约有三千人左右。

刘虞的奏疏,要求裁撤掉大部分军队,只给公孙瓒保留一万兵马,是步兵加骑兵一共一万。顺便告状——公孙瓒暗杀游牧民族的使者,企图破坏和谈。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