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种田)+番外(145)

一句话,打破了本应煽情的场面, 苏长青笑着撸了一把小儿子的头发,道:“害怕你大哥回来少你的不成,快吃你的!”

一桌人重新动筷,苏志栋断断续续讲了这段时日的动向。

那天,他借了张康毅家的马,一路疾驰到府城,城门口已经戒严,府城内更是有些混乱。

好在知府手段强硬,雷霆手段之下,粮价恢复正常,府城中大户也没有举家逃离,书院未免学子闹事,严管严控。

当夜,暴雪果然来临,府城一夜未得安宁。

府兵彻夜巡逻,城东因房屋坍塌等动静,更是喧闹不止。

那夜,听闻山长一夜无眠。

“同窗也是心中惶惶,好几位家在府城北边,一直担心被打草谷。第二日,就有同窗要请假回家。”苏志栋回想着当日情景。

这十多年来,北关一直很稳定,除了重兵镇守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风调雨顺,北关的榷场能满足鞑靼对粮食、盐巴的需求。

但遭遇暴雪天气,一切都会变。

即便鞑靼王庭想维持两国和平,可底下那么多部落,阳奉阴违甚至明着冲关打草谷防不可防,更有受灾严重的牧民伪装成骑兵来打草谷。

今冬的暴雪,无疑打破了边关的稳定。

有学子自觉科举无望,想通过军功踏入仕途,在书院宣扬鞑靼冲关消息,甚至恶意渲染边关形势,早晨天一亮,就有学子联名请求前往北关。

山长大怒,那日,全书院学子着单衣于院中罚站,个个冻得嘴唇发紫,四肢僵硬。

好在书院医庐有大夫,晚上每人一大碗黑乎乎的药汁,即便如此,半夜还是有人高热,及至第二日,闹事的学子全蔫了。

但山长怒气未消,要求全员听训,高热的同窗也没能逃过,裹着被子躺在床板上被抬到训诫场

“山长说我们书生意气没用对地方,经不得一点变动波折,日后进入官场也是被••••••”想起山长的原话,苏志栋脸颊发热,山长的意思,他们以后进官场只两种结局,与蠹虫同流合污后被当做棋子,或是被排挤终身郁郁不得志!

说直白点,就是别人的垫脚石!

闹事的学子还没从犀利的言辞中缓过来,山长已经求见知府,让致远书院的学子随信差前往北关。

知府大人都觉得山长疯了,让那帮手无缚鸡之力的愣头青去北关,若是发生战事,这些人极有可能被祭旗。

仕子,在边关大将眼中,只有一种形象——纸上谈兵!

而且,在战事期间,这些人要么煽动士兵民众,要么率先退缩,因此,将书院学子送往北关,还是直接送到军营历练,无异于给守将送祭旗的人头。

“我也不知道山长如何说通知府大人,最后,闹事最凶的同窗皆被府兵送往北关,我和十几位同窗是自愿请求去的。”

见爷爷脸色不好,苏志栋连忙解释:“知府大人能专门抽调一队府兵陪同,我就猜到北关不可能有大战,而且,我去北关是想亲眼见识一下,师父说‘闻他人千言,不如己身亲历一遍’,我想亲眼看看我朝与鞑靼的边关形势,想看看灾祸下的冲突,我明年打算下场,这些见识都有益于答卷。”

老爷子沉声道:“北关形势如何?”

苏志栋此前从未去过北关,关于北关的印象还是自大舅口中得知,这次去,只感觉比昌平府肃穆沉闷,别的,并无任何异常。

暴雪天行路难,有些学子还不善骑马,但府兵得了命令,只管护送,好些人大腿根被磨破只能忍着继续骑行,原本快马三日的路程硬生生拖了七日才看到延庆卫大旗。

延庆卫守居庸关,下辖多个卫所,西北方向还有龙门卫,不算真正的边关,一行学子被卫所收留,跟着巡逻,清理道路。

就连上城墙顶风冒雪守卫的活计都轮不到他们,其中闹得最凶的几个学子本就在书院被冻病,没能好彻底被送往北关,不过三日,又病倒了。

这下,府城来的学子在卫所出了大名!

被误以为是想借机蹭军功镀金,结果人来三日就病倒,时不时有士兵来他们住处看热闹,各种讥讽。

“我还好,今年身体养得好,一直没生病,白天都是出去帮忙干活,倒是没人当面嘲讽。”

见儿子看得开,苏长青道:“以后做事前多想想,这次也算长见识了!”

老爷子亦是点头,不过末了还是悄悄叮嘱三孙子,少往北关跑,不安全!

一不下心听到这话的苏婉:••••••

好在杏儿安儿听完大哥巡逻的英勇事迹,早跑回家拿木剑去玩了。

“您老可真惜命!”苏婉没能忍住,在回家前顶了老爷子一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