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他不敢说,有皇后在,他对后宫的安稳还是敢肯定的。
所以方才在听说可能是妃子乱事他才会如此激动,现在想来,都不可能,后宫的妃子不可能,赵宗实也不可能让人在后宫作乱。
只是想起他的最兴来。
最兴来历来身子不好,难道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自己而去吗?
【如果只是死了一个,那是赵宗实干的还有点可能性,说明这个人有谋划而且狠毒,但是一连几个,连公主都个个活不长,这怪到赵宗实的身上,那就不大合理了。】
本来还有些怀疑赵宗实的人这下也没什么疑虑了。
在后宫戕害皇家子嗣,本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针对那么多的皇子和公主。
为了不露出马脚,但凡是个正常的人也会尽量少动手,断然不可能对公主动手。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说不定这就是赵宗实转移他们注意的一个手段呢?
反其道而行之,洗脱自己的嫌疑。
若真是如此,大宋有这样的人当皇帝,怕是兴盛之日不久矣。
【公元1062年,嘉佑七年,在司马光、包拯、韩琦等大臣的极力劝说下,赵祯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曙。】
【眼看着朝堂局势变化,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王安石的眼光是敏锐的,所以他在这时候出仕是很有可能的。】
赵祯皱了皱眉,这个王安石倒是个知道审时度势的人。
难道自己不答应他的改革,这新帝就敢答应?
怕不是那么简单的吧。
【第二年,赵祯重病而后驾崩,举国悲痛,就连偏远地区和辽国的人都为他悲伤,所以说其实他软弱那是他的性格,跟他儿时母后代理国事分不开,整体来说,他还是个不错的皇帝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对此苏轼也是承认的,大概没有什么人比帝王更希望整个国家更好。
尤其是那般仁德的仁宗。
或许谈为君之道是他太过逾矩。
但仁宗确实有些软弱,然而人无完人,自己做不到完美,怎能要求他人尽善尽美。
现在想来,能得如此一个帝王,已经是大宋之幸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许多老臣也想起了官家小时候的事情。
拿回权力也不容易。
看来日后还是要尽量避免出现垂帘听政的情况。
那样或许对国事更好,但却万万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那是会影响帝王的。
【赵祯离世,赵曙即位,可能王安石是以为他的未来来了,但却又一次令他失望了,当时有一个规定,说是舍人院不能申请删改诏书中的文字,我不是很明白这个规矩的意思,就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有这规定,这个舍人院就是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地方,我猜测可能是说定了之后不能申请更改,类似于盖棺定论的意思吧。】
赵祯就知道。
像王安石这般的改革,若是没有巨幕的出现,他也是不敢答应的。
这王安石不管碰上哪个帝王只怕都要失望。
不过他倒是想知道那后面的宋神宗是怎么回事,王安石变法又是为什么能开始的?
这诏令之事不改他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啊。
朝令夕改,那岂不失了威信?
【这儿大家可以下来查一下,在宋代,诏书的出台程序往往是皇帝口述,中书舍人起草,中书舍人内部审核,然后传到门下省审核,再给门下省宰相审核,最后给尚书省执行,实在不行了还有台谏弹劾,这么多道工序,是种种制衡,但是其中可运作的空间也很多。】
嗯?
赵祯心中一凛,如此工序,还有运作空间。
是他以为的那个运作空间吗?
他们是怎么敢的?
这也不怪他惊奇,因为这其中若真有徇私枉法之人,那涉及的可不就只是一两个人而已了!
【重点就是在这后面,王安石觉得这样不妥,他认为如果不能申请删改,那么舍人院就不能尽到他们的职责,只能是那些执政大臣说什么就是什么,让自己的人怎么写就怎么写,到最后软弱的人不敢说话,强硬的可以借皇帝的命令制造命令,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加一个字减一个字那都不一样,若是刻意在诏书上曲解皇帝的命令,传下去达到的效果就又不一样了,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如果不是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看清楚王安石的态度就行了。】
那可不是吗?
曲解他的意思,若是传出的命令不同,到时候怪罪下去只会说舍人院办事有差。
那些人就能逃脱罪责了。
这道理赵祯不是不懂,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真有人敢这么做,他们是怎么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