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秦王只是将韩王及王族囚禁起来,不曾缺衣少食,发现自己就算输了也差不到哪里去,五国君主的精神就会松懈,秦国才好趁机一一攻破。
所以只要韩王自己不作死,嬴政绝对不会杀他的,并且在灭掉其余五国之前,韩王都得生活得好好的。
但要是韩王咽不下这口气,不肯接受亡国的事实,日日与王族贵族们讨论怎么行刺怎么复国,那就对不起了,想放过他们都没办法。
换成其他五国,扶苏可能就不会专门来提醒了,韩国就不一样了,这批俘虏里面可埋着一颗大雷呢。
*
咸阳城外十里,从韩国押解来的俘虏步履蹒跚,艰难地走着。
负责押解的士卒抽了个响鞭:“都快点走,前方就是咸阳了!”
听见这话,俘虏们纷纷哭嚎起来,如丧考妣,望着远处的城池露出怨恨又绝望的神情。
士卒又抽了一鞭子,这次语气不怎么好:“把你们的哭声都收一收!王上春秋鼎盛,哭什么哭?都到了咸阳门口,别逼我抽你们!”
此话一出,顿时没有人敢哭了。
这一路上为了防止俘虏闹事或者逃跑,有鞭子他是真抽啊。
反正只要不抽韩王就行了,其他人,王上不会怪罪的。
不过……这话倒也不完全,有一个人是长公子指名要的,还特意吩咐,绝对不许苛待他。
这不,一路上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连睡觉都得他们帮忙铺一层干草,跟伺候祖宗似的,也不知道长公子看上他什么了?
举着鞭子的士卒瞥了一眼,发现那人一直沉默地低着头赶路,完全不像其他人一样吵闹,都亡国了,居然还这么稳得住?真是个怪人。
被士卒重点关注的人看起来也就二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只是这一路被风沙摧残,头发胡子乱糟糟的,不像个贵族公子,倒像是街上讨生活的游侠儿。
唯有低头思考时,偶尔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才能让人意识到,他并非游侠。
不过他确实想去做一些游侠才能做的事。
可惜这些秦人看得太紧,他一直也没找到机会。
他眼神隐晦地打量了一番士卒们,尤其在看到自己身边比韩王身边人数还多时,简直是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看着他的人这么多?难道秦人早就看出来他想逃跑?
他想不出原因,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时间思考了,还有十里就要进入咸阳城,再不跑就彻底没机会了。
他垂着头,借着垂下来的头发遮挡,肆无忌惮观察着每一个人,以期找出一个破绽,好方便他逃跑。
为首的将军皱了皱眉,他骑在马上挥手喊道:“停!”
传令官立马跟着喊:“停止前进!”一边喊一边往后跑,将命令传达给所有人。
将军对身边的士卒说:“去前面听听。”
士卒点头,跑到队伍前面趴到地上,将一只耳朵紧贴地面,听见轰隆的声音一惊,忙跑回去禀报。
“将军,有马蹄声!”
将军闻言第一反应就是皱眉,随即想到前面就是咸阳了,不可能有骑兵这么嚣张,敢跑到咸阳城外劫人,顿时放下心来,想到了一个更合理的猜测。
“想必是王上命人来接应我等,不必惊慌,随本将军前去迎接!
果然,没一会儿他们就看到了穿着秦军盔甲的一队人马出现在他们面前,为首的是一个年轻将军,不过年纪虽轻,看上去却格外沉稳。
简单地寒暄过后,就见那个年轻的将军将俘虏们都打量了一圈,问:“哪个是张良?”
本来正在思考,人数再次增多的情况下,他还有没有成功逃脱的可能,结果就听见新来的将军大声喊他的名字。
张良一惊,控制不住地抬头,心里如走马灯一般闪过无数个可能,却还是想不通,他一个小人物是如何入了秦王的眼的?
第162章 第162 章
虽然他张家在韩国也不是小门小户, 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都曾是韩国的丞相,但这二位早已经作古,就连他父亲张平都已经去世十几年了, 张家也早就没落。
所以张良说自己是小人物, 倒也合理。
秦王自然是不知道他是谁, 这一系列事情还是扶苏搞出来的。
说实话,在秦国生活了十年, 他的记忆都快跟现实脱节了,脑子里想的都是七国怎么怎么样,张良这种被称为‘汉初三杰’的直接都被他忘到脑后去了。
直到韩国灭亡,想到历史中秦国统一六国之后,韩国旧贵族在新郑叛乱,想要复国, 结果当然是没成功了, 还连累在软禁中的韩王安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