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国临淄,丞相府内,一位远道而来刚刚洗掉一身尘土的中年文士与丞相后胜相对而坐。
那中年文士手边摆着一个个敞开的箱子,黄金珠宝掩映其中,直看得后胜双眼发光,若不是顾虑到还有客人在,怕是早已经拿在手里仔细把玩一番了。
姚贾见此,微微一笑道:“如此,一切就拜托丞相了。”
后胜连声道:“自然自然,本相明日就向王上进言,保证不会误了贵国的大事。”
姚贾将箱子推过去,恭敬地行了一礼:“多谢相国。”
第108章 第108 章
不得不说, 后胜是真靠谱,拿了钱立刻就办事,当天就派三儿子出去搞事, 没过多久, 姚贾就听说街上出事了。
据说太尉之子不知为何纵马行凶, 仗着自己亲爹是太尉,横行无忌, 撞翻了不少行人和牛车马车。
撞翻了牛车还好,都是些小门小户,晾他们也不敢找太尉府的麻烦,可撞翻马车就糟了,说不定其中哪个就是太尉的同僚啊。
比如其中一辆马车里坐着的就是中尉,掌管着临淄的治安, 平时别人都是绕着他走, 今天却被一个无官无爵的毛头小子把车都撞翻了?
而且那小子将车撞翻之后, 连头都不回, 速度更是一点不慢,追着前面一匹马就跑了, 完全将被撞翻的中尉当空气, 简直欺人太甚!
本来嘛 , 看在他是太尉之子的份上, 只要他能诚心认个错, 中尉也就原谅他了, 毕竟太尉中尉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手中的权力可谓天差地别。
敢得罪太尉, 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骨头几斤几两,够不够硬。
但是架不住这小子太气人, 简直是把中尉的脸按在地上踩!
中尉受不了这个委屈,连衣服都不换,带着这一身泥就进王宫告状去了,哭求齐王一定要处罚他。
齐王从百忙之中(指忙于投壶听曲)抽身来听中尉诉说冤屈,听完诧异地说:“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啊。”
太尉的儿子他还是见过的,是个正直守礼的好孩子,虽然年纪尚小,但看得出来,假以时日一定是和他父亲一样是当将军的好苗子。
怎么看也跟中尉口中那个目中无人的二世祖够不上边啊?
中尉顿时泪如雨下,指着身上还没干透的泥和头撞在车门上磕出的青印给齐王看,证明他所言非虚。
这下齐王可犯了难,太尉正带兵在边境抗秦,他这个时候处罚了太尉的儿子,太尉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儿子受欺负了,然后也不打秦国了,带着十万人转头回来打临淄?
这不是给自己挖坑吗?
可是……中尉又掌管着临淄的治安,也很重要,手心手背都是肉,齐王摇头,真是没一个能让他省心的。
要是所有人都能像舅舅一样,主动替他分忧就好了。
既要替中尉主持公道,又不能让领兵在外的太尉寒了心,齐王想了想,派宫中内侍去太尉府,关上府门申斥一番,然后让太尉之子在家静思己过,再跟中尉说,寡人已经教训过他了,你们两府就握手言和吧,怎么样?
中尉心说不怎么样,王上你这心偏得也太明显了,关上府门申斥,还让人在自己家里没人看管的情况下思过?
这有一点实质性的惩罚吗?
可王上铁了心要护着对方,中尉也不会没脑子的非要讨个说法,只不过心中暗暗积攒下了对太尉府的不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出来。
内侍去太尉府传令的路上,一个身穿绫罗的年轻人拦住了他,内侍定睛一看,竟然是丞相府中的三郎,立刻满脸堆笑迎了上去。
丞相三子半抬着眼皮,扔给他一块金子:“记住,一会儿去了太尉府,一定要大声训斥,让他明白自己这是得罪了中尉才被罚的,知道吗?”
内侍捏了捏手里的金子,点头哈腰:“知道知道。”
“还有,训斥一番就行了,待在府中静思己过多难受,这种话就别说了,懂吗?”
“这……”内侍有些迟疑,这不是假传王命吗?
丞相三子见状,又扔给他一块金子:“现在懂了吗?”
内侍眼睛放光:“懂,懂,奴婢一定照办!”
丞相三子随意地摆摆手:“行了,你去吧。”
太尉之子觉得自己委屈得要命,本来今日好好地逛着街,还想约几个人出城打猎,结果不知道哪个不要命的,居然敢背地里造谣他父亲拥兵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