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就有人觉得不好,一次挑衅三国,这绝不是明智之举啊!
可军令如山,没人敢向蒙骜提意见,他们也不敢问,这是否是王上的意思?问了就代表怀疑上卿拥兵自重,不听王命,那事情就大了。
一个领兵在外的将军,最怕的就是被怀疑不够忠心。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蒙骜要么拼命证明自己的忠心,要么就将提出问题的这个人砍了,震慑所有人,让他们不敢再提出这种愚蠢的问题。
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校尉们不敢问,只能硬着头皮跟蒙骜张唐他们打下三个城。
再然后就是现在,还没完全掌控三个县城,人家就派兵杀回来了,而且一出手就是合计二十万的大军!这下好了,大家一起玩儿完。
虽然此事只在校尉这个层次流传着,再往下他们不肯说,怕所有人都知道后引起骚乱,甚至是军营哗变,那就更糟了,所以校尉们虽然急得要死,嘴更死,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说。
只是他们不说,糟糕的情绪却还是影响到了下面的人。
大家都开始猜测,到底是出了什么大事,才能让所有校尉脸色都这么差?渐渐地,军队中开始传播起了一种恐慌,不知因何而起的恐慌。
蒙骜巡视营中时,敏锐地发现了平静下的骚乱,查其原因,发现居然是来自校尉们。
为了安抚军心,蒙骜将所有校尉将军们都召集到一起,淡声问:“本将听说,近日你们心思浮躁,有怯战之嫌啊,可是如此?”
这当然不是!
根据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校尉们能一路升到现在这个位置,那也是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岂会胆小到未战先怯?
一个校尉是急性子了,受不了蒙骜这么误解他们,当即站起来解释:“当然不是!我等虽不如将军勇武,却也知忠君报国的道理,别说对面有二十万大军,就算是三十万、四十万,我们也不会害怕!”
“说得好!”蒙骜高声赞扬,然后却声音一转,问道,“既然有这个胆气,那为什么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的?知不知道,因为你们整天黑着脸,下面都已经军心不稳了,若不是本将发现得早,还没开打呢,军营里就已经乱起来了 !”
蒙骜的表情逐渐严肃,语气也越来越严厉,直到最后,几乎是在责问校尉们,那几个做不好表情管理的校尉顿时羞愧地低下了头。
他们也不是第一天带兵了,居然还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也难怪上卿会骂他们。
若真是因为他们导致了军营中有逃兵出现,那真是一大罪过,别说打完这场仗升爵位了,不被撸下去执行军法都算是王上和上卿法外开恩。
校尉们互相看看,小心翼翼地说:“这……上卿,不是我们慌乱,实在是,二十万大军呢,不太好打。”
别看历史上那么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看着好像人数多也没什么关系。
事实上,这些战役之所以获得一片赞美,就是因为敌众我寡的仗很难打,能赢的屈指可数,能赢得漂亮的自然值得大书特书。
哪怕秦军纪律严明,每个上了战场都不要命地拼,蒙骜也是几乎从无败绩,可说一千道一万,十万打二十万就是不好打,这份慌乱不是赞美一句‘有胆气’就能平息的。
蒙骜听罢突然笑了,先是不屑地轻笑,继而是大笑,笑得校尉们一头雾水,心想该不会是他们将上卿气狠了吧?
要不,主动向上卿认个错?
又是那个最先开口的校尉,迟疑着说:“上卿,我们……”
蒙骜抬手止住他的话头,然后捋着胡子笑道:“我当是什么,原来你们是担心对面人太多打不过?大可不必!”
“实话告诉你们,本将不怕他们联军,更不怕他们人多,我还怕他们人不够多呢。”
“这……”校尉们面面相觑,怎么上卿越解释他们越糊涂呢?
然而蒙骜却没有进一步解释的意思,大战在即,谁敢保证在座的校尉都是可信之人,而不是对面的奸细呢?
万一有人将他的话泄露出去,他一切的布置岂不都要泡汤了?
因此,略作安抚之后,让校尉们看到蒙骜的态度,他们心里就会产生“上卿根本没把二十万大军放在眼里”、“上卿早有决断”、“我等只需听从军令便可,此战定能赢”的念头,如此军心不乱,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蒙骜说得倒不是空话,今日的局面他早就料到了,为此他和王上还早早准备了破局之法,想必此时应该已经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