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不爱听‘亡国’二字,庞煖偏偏句句不离‘亡国’,气得赵王指着他哆嗦:“你,你……庞煖!”
赵王喘着粗气,似乎恨不得直接抽一把剑将庞煖砍了,可他也就是面上嚷嚷得欢,想以此震慑住庞煖,让庞煖不要再纠缠他将李牧两人调换位置的事情了。
没想到庞煖平时不显,关键时候还是个硬茬,句句扎心,根本不给赵王台阶下,赵王可不是那种能听得进去谏言的人,庞煖说得再有道理,在赵王看来都是他在忤逆犯上,老贼当诛!
情感上赵王:不听不听不听!把他给寡人弄死!
理智上的赵王:秦国马上就要打过来了,寡人还得靠这个老匹夫守国,等仗打完再说,打完再说……(赵王拍着胸口,闭眼咽下了这口气。)
赵王强忍着不说话,免得说出什么不理智的话来,没人去迎战蒙骜,那他不久惨了?赵王暗暗佩服自己,寡人可真是有大局观,非常人所能及!
而庞煖趁此机会疯狂输出:“临阵换将乃大忌!王上岂会不知?臣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当年用赵括替换廉颇,赵国损失了多少青壮吗?整整四十万!邯郸城内父哭其子,子哭其父,哀哭声彻夜不绝,长平之战才过去二十年而已,王上就已经忘了吗!”
本来还劝自己忍耐庞煖的赵王听到此,心里顿时一个咯噔!他收敛怒气,开始仔细思考庞煖的话。
长平之战时他还没即位,但也不年幼了,自然记得那一仗有多么惨烈。
秦国惧怕廉颇,战前特意传播谣言,说秦国谁都不怕,独独怕赵奢的独子赵括,先王信以为真,竟然在战前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赵括的确懂军事不假,可他此前从未上过战场,也曾对先王说过自己难当重任,可架不住先王把秦国洗脑包当饭吃,对传言深信不疑,坚持要求赵括领兵迎战。
赵括被赶鸭子上架,然后迎面撞上人屠白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要是庞煖继续逮着郭开输出,说他怎么怎么误国,赵国在他手里肯定玩完儿,赵王听都不带听的。
然而长平之战自带buff,让赵王一听就忍不住汗毛竖起,因为这一战赵国不仅损失了四十万青壮,还导致了不久之后的邯郸之战,听名字就知道,这场仗对赵国来说极为不祥。
第79章 第79 章
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举例, 赵王终于肯听庞煖说话了。
“雁门关都是李牧手下的兵,更习惯李牧的命令和作战习惯,冒然换了臣过去, 至少也要磨合一段日子才能拉上战场, 可现在情况紧急, 哪里有时间让臣与士卒们磨合?”
庞煖手底下也有几万的兵,一直跟着他打仗, 如臂使指,他与蒙骜之间注定是一场硬仗,想赢自然要用这些熟手,而不是临时从李牧那里接过来的,连他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的生面孔。
用着不顺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突然换一个顶头上司, 大部分人下意识都会变得松懈, 或者刺头不听话, 庞煖哪有时间和耐心去一个个收拾他们?
庞煖都能想象得到,为了尽快肃清风气, 他估计会直接从刺头里挑出两个杀鸡儆猴, 短暂地压制住他们, 然后兵将们嘴上不说, 心里却不服。平时不显露出来, 等到两军交战时, 就直接驾着他的战车冲向秦军主将献首。
宋国大将华元虎目含泪, 表示这事我熟啊, 手下人不服气记仇真的会出大事的。
春秋时郑国攻打宋国,宋国派出华元迎战, 华元是个讲究人,决定搞一场战前动员,于是命人宰了几只羊宴请众将领。
结果这羊肉不够分,到了华元的车夫羊斟那里就没了,满屋子人只有羊斟没分到羊肉,他深感受辱,觉得华元是故意羞辱他的,他决定报复华元。
于是等两军交战时,华元要亲自上阵,羊斟就狠狠挥着马鞭子,把战车赶到郑国军队那边去了,可怜的华元瞬间被五花大绑。
华元震惊且不敢置信:“何至于此啊!”
羊斟:至于,非常至于,我就是这么小心眼。
后来宋国用一百辆战车和四百匹才把人赎回去,不然这个故事就更惨了。
然而用车马赎人什么的,那是春秋才有的,到了战国已经失传了,现在讲究抓到之后直接噶掉,省得夜长梦多。
庞煖可不想给自己挖这种坑。
况且他要的是和李牧前后夹击蒙骜,一个在前方伏击,一个在后面堵住秦军退路,如此才能成事。若是二者有一个方向没有主将,群龙无首,纵使是几万大军又有何用?根本拦不住蒙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