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从方才这二人的对话,这是又在背后给秦王使绊子上眼药了!
文梓轻哼一声,心中愤愤不平,她得赶紧把这件事告诉长孙嘉卉去。
——————————
武德四年,六月底,洛阳
在拖拉了这么许久的日子中,李世民几乎没有一日空闲,不是忙着处理公务就是日日往外头跑。
对于新接手的州县,李世民不敢有丝毫懈怠,不仅督促着官吏好好安抚原王世充故地的百姓,更是实地考察,琢磨哪些地方可以屯田,预备着上表请奏李渊。
除却这些,李世民还亲自跟进了洛阳周遭的沟渠修建,也请教了些有经验的工匠,确保这些沟渠修建好后可以方便运粮,亦可以造福周遭百姓,方便灌溉农田。
不仅如此,因着李渊在武德初便定下的租庸调法的政策,李世民还生生挤出了时间去巡视百姓耕田的情况。
早在武德二年这个旨意刚下来的时候,李世民便被李渊派去了巡视京师以东的情况,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说是相当足。
如今对这几个刚刚归附李唐的州县开展起来这些工作,指导起来是一点都不在话下。
这段时日李世民可以说是早出晚归,每日都灰头土脸的。
杜怀信虽然是武将,但秉持了学到的就是自己的东西的理念,对于这些能实际上手的活他是厚着脸皮能蹭就蹭,日日跟在李世民身边学习也从不喊苦。
但是让杜怀信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事情他一个心理年龄比李世民不知大了多少的人上手起来却是异常困难。
很快便被李世民给甩到了身后。
果然是现代和古代的隔阂吗?
杜怀信绝对不承认是自己不如李世民聪慧。
李世民虽然嘴上老是嫌弃杜怀信笨手笨脚的,但他还是尽心尽力教着杜怀信。
终于时间就在他们二人一个嫌弃一个不服气的情况中来到了七月,李世民也不能再拖下去了,只得启程返回长安。
就在启程的前一日,李世民还是早出晚归忙碌,等他同杜怀信一道回到府衙后,迎面撞上了房玄龄与杜如晦。
他们二人的身后还有几个眼熟的文人。
李世民定睛一看,原是先几日他特意拜访过的孔颖达、陆德明与虞世南三人。
李世民脚步一顿,下意识就往杜怀信身后躲去。
为了方便外出,他的衣裳有好几日没换了,袖口与衣摆处满是划痕。
不仅如此今日他是去观察好的屯田地点,身上一股子的泥土味不提,面上都染满了尘埃。
他这副模样实在太有碍观瞻了。
怎么可以让他高大俊逸的形象……不是,是怎么可以在这几位德高望重的文人面前出糗。
杜怀信只觉得自己的腰背处被人推了推,猝不及防之下他踉跄上前了几步。
他的一双手背在身后,狠狠冲李世民做着不满的手势,就听得李世民轻轻的咳嗽声,杜怀信当即不敢再造次。
他清清嗓子,看着面有笑意的房杜二人,与他们后头明显有些茫然的三位文人硬着头皮开口作揖道:“见过诸位。”
“不知诸位寻二郎有何事?”
杜如晦憋着笑回道:“大王前些日子不是因着战事结束,天下渐平而想着开一个文学馆吗?”
“三位是同意世民的请求了?”
杜如晦话音刚落,李世民当即探出了半个身子,兴奋地上前几步,可瞬间他便反应了过来,颇有些懊恼瞪了眼杜怀信。
李世民故作恼怒:怎么不拦着我?
杜怀信迷茫无辜:二郎动作太快我拦不住。
看着杜怀信颇为无辜的神情,李世民轻哼一声也把他拽上了前。
反正他们此刻都是不能看的,半斤八两。
“是啊,大王如此真挚相邀,我们又哪里有拒绝的道理?”
虞世南带着笑意的声音响起。
陆德明看着此刻虽然狼狈却半点不掩风采的秦王,只觉得畅快非常。
自从得了李世民的相邀后他日日都关注着李世民的动向,心中满意得不得了。
他看着此刻亮着双眸子的李世民轻笑道:“大王仁义,某愿追随大王。”
孔颖达看着这两位一个两个就要冲上去表忠心的模样就觉得好笑,前些是谁说要再观察些日子的?
对上李世民看向他满怀期待的目光,孔颖达点点头,亦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他作为孔子后人,身上肩负着传授经书儒术的担子。
只可惜在隋廷时,那两任皇帝嘴上说得好,实则并没有多重视他。
而他也打听过,当今陛下出身武将世家,眼中也只重视前隋的勋贵与关中那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