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萧云看来,那更像是原著作者想要塑造“修罗杀神”的酷炫形象,又怕读者骂得太狠,才非要给出的“罪魁祸首”,但在原著中,那就是既定事实。
萧云看晏怜的眼神,就像是在看一个表面清纯的毒妇。
而晏怜被她看得有些莫名其妙,举起的筷子又放下,颇为无奈地说:“看来,殿下对晏某有些误会。”
萧云:“不,孤是在试图通过你好看的皮囊,看清底下的是什么成分的毒药。”
晏怜闻言,蓦然一笑,眉眼间透出妖异之色:“上官兄诚不欺我,殿下果然是很有趣的人。”
萧云冷着脸:“说说你此行的目的。”
晏怜:“全盛国都在关心京城的局势变动,殿下的贤名已经传遍天下,许多能人异士都赶来京中,想要取一份功名,晏怜自然也想。”
“某见殿下手中的刀剑甚利,却悬而不落,似怀慈悲之心,因此前来为您出谋划策。”
第103章
萧云的警惕刷的一下就拉到了最高。
他开始, 他开始带着自己的毒计开始游说人了。
晏怜:“从殿下这段时间以来的举措来看,您对天下局势的掌握和长远目光都要远胜他人,却一直在做延缓的举措, 恕某直言, 您难道是在期待事情不会发生么?”
萧云沉默。
她的思想终究是跟当代的人不同。
在别人没有明显地犯下大错时,她不会主动采取致死的攻击手段。
目前所杀过的人中,没有一个无辜之人。
所安排的各种行动,也尽可能地不给别人带去麻烦。
晏怜紧接着又用略带忧愁的语气说:“殿下仁慈,可是别人的心肠都很歹毒啊。或者说,他们本身都没有善恶观, 只是在被野心和利益驱使。”
“打压或是安抚只能让他们暂时蛰伏, 终有一日, 他们将欲壑难填,拿蛰伏时积攒的力量去造成更大的破坏。”
“那样的场景,是殿下想要见到的吗?”
晏怜的话就像是国师的药, 无论毒药还是良药,都带着令人心醉的甜蜜。
让人觉得很有道理的同时,又忍不住想听他接下来提出的建议。
一旦做出这样的等式,萧云反而放松下来。
因为她只需要分辨什么是毒药,什么是良药就好。
哪怕是心地善良的人, 也可能因为信息误差和考虑不够周全而提出错误的建议,保持自我思考和分辨能力,是为君者该做的功课。
“晏公子难道要孤未拿到切实的证据, 就对某些人发难?”
她笑着问对方,似乎即使对方提出这样的建议, 她也可以考虑。
晏怜摇了摇头,只说:“我想提醒殿下一件事。在提及此事之前, 某有一个问题想要问殿下。”
“说。”
“殿下可知,如今的宗室里,约莫有多少人?”
萧云想起自己查过的财报,忍不住地心痛,答道:“还在宗室玉碟上的,约有七万人。”
数百年的王朝,宗室有这个数量很正常。
实际上这还是中期缩减过,颁布了新的规定后才得到的数字。
非世袭亲王的后代,从第六代子孙起就不上玉碟了。
郡王,国公等依次降等。
少府每年支付给宗室的口粮,都超过一千万石,可谓是一笔巨额支出。
“不上玉碟,不代表出族。所以萧氏的族人,实际上要超过百万人。”
晏怜说出了一个萧云有所预料,但听到后依然震惊的数据。
“你说此事的用意,是……”
晏怜:“各地多以宗族自治,萧氏是天底下最大的宗族,某在提醒殿下,要令诸侯与世家忌惮,需要借助宗室的力量。”
宗室人多,但是势弱。
藩王之中,异姓王与宗室亲王对半,但是异姓王的权利比宗室亲王要大得多。
前面的数任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不遗余力地打压其他宗室。
除去世袭亲王之外,所有王公都只有食邑而没有封地。
而且大部分都只能在京城,天子的脚下度过一生。
而世袭亲王与如今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比较远了,只能保持表面的亲近,私底下对彼此都很忌惮。
所以头一个有能力造反的人,会是身为异姓王的荣王。
萧云听到晏怜,首先是想到宗室势弱的周朝后期,然后又想到宗室势强皇室势弱的汉末,与某些拥有权利后就图谋造反的皇帝近亲。
扶持宗室,利弊都很大。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它可以确定盛国的正统在萧氏。
就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刘姓的诸侯必须要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才能维护自身的存在的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