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面,下雪了,梅花开了,画画的人很厉害,他一个小孩子,都像是亲眼看到梅花开在眼前,这一面没有人,只有树下的一个坑。
第三十面,女子又哭又笑的,但她应该很开心,因为她的嘴角上扬,眉眼弯弯。她身边围绕了一大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围着她哭,阿弃有些看不懂。
第三十三面,很大的黑色风雪,一间屋子在正中,看起来随时会倒塌的样子。
第三十五面,有一个小宝宝出现在女人身边,她的肚子又苗条起来,但她好像瘦了,脸色也不大好。男人捧着汤药,一直在她身边,哄她吃药。
阿弃向后面翻去,他心中已经有了一种猜想。这时候的画上出现了短小的注释,写了时间地点,最常出现的字是“儿”,很简单的一个字,两划而已。画里的短诗往往写得诙谐幽默,很有情致,他就算读不太懂,但那些字的好坏,他还是能分清的。
画上是一个小婴儿从襁褓之中,到能走能跑会说话,他偶尔可爱,偶尔讨厌,偶尔闯祸,偶尔又很贴心。
那是他。
好吧,希望七喜姨姨说的,他们去的陈家村没有真的闹瘟疫。
第163章
王弗和苏轼赶到陈家村的时候, 这里已经被衙役们奉命隔离,许多拖着家当的村民聚在村口,惮于公差们手中的刀剑, 才不敢造次。一两个泼辣的婆娘,张口大骂,她们身后站着一群哭哭啼啼的村民, 坚称村里没有发生瘟疫, 他们只是想出门探亲。
“张虎,陈家村的人是否都在此处?”
“回签判, 有一些年老体弱走不动路的,还在村中, 已经派人去附近山中搜查,以免遗漏。”
“好, 千万不要让疑似病人走出去,引起更大的恐慌。”
村民们见穿着官服的苏轼来了,更加群情激愤:“苏签判, 您是个清官,是个好官, 我们没有得病, 你为何要把我们关在这里?!”
“如果最后确认不是瘟疫, 大家当然可以随意走动, 但在还没有确认之前,还请各位委屈一下,就在此处不要走动, 以免全城恐慌,你们的安全也得不到保证。”
有一个情绪特别激烈的中年男人闯出来,破口大骂:“你这个庸官!那我们的命就不是命了吗?!我们没有得病!”
“既然你确认自己没有得病,为何这么怕死?难道你是大夫,知道村中十余人得了什么病,你能看清自己的肠胃头脑,确认上上下下完好无缺,一点病症都没有吗?”王弗站出来,与苏轼并立,又用稍微软和一些的口气说:“不让你们出去,也是为了你们好,等大夫检查之后,你们就可以自由行动了。”
说罢,她也没有管这些激动的村民,问张虎:“陈家村出了瘟疫症状的人在哪里?”
“都被集中到祠堂,看守起来了。”
王弗愕然,口气有些严厉:“集中?谁让你们集中的?”
张虎也慌了,忙说:“是宋太守。”
王弗叹了口气,在没有确认病症之前,把有可能得了流行性传染病的所有病人集中在一起,万一交叉感染,加重了病情,或者造成更复杂的病症,那她可真是要哭了。
“瘟疫”又称疾疫,是一切能引起暴发流行的传染病的统称,在古代,有可能是鼠疫、肺结核、黄热病、麻疹、天花、麻风病甚至是流行性感冒,多数情况下,因为医疗水平的低下和治疗处理的不及时,会引起较多人数的死亡。现在夏秋之交,正是天气剧烈变化,容易起各种传染病的时候,再加上天热,细菌繁殖速度快,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伤亡。
苏轼忙问王弗:“集中是不是不妥?我派人去找些单独的屋子,把他们隔离起来?”
王弗点头,苏轼便下了令,村民们看王弗一个女子,对衙役严厉斥责,对签判发号施令,都觉得好奇,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
有那常进城的,对身边的人说:“这是苏签判的夫人,听说懂医术,而且家财万贯,苏签判在她面前,就跟老鼠见了猫一样。”
“切,别吹了,她一个女人,懂什么医术?谁会教女人学医?”
“你看她身上穿着跟张大员外一样的布衣,连绸缎都不穿,见鬼的‘家财万贯’!”
既然要到山村诊治病人,当然不可能穿容易损坏的绸衣,王弗就穿了布衣来,如今竟然成了她是个“穷人”的印证,如果她知道了,恐怕也会哈哈大笑。
王弗带着济世医学院的预备役老师们到了陈家村的祠堂,这里荒草丛生,院墙塌了一半,屋顶上一片绿藓。陈家村的人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整修祠堂,这里也就是个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