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摇头,道:“老妇活了这几十年,前半辈子说什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场靖康之祸,才知道什么叫做飘零二字。官家乃是再造乾坤之人,凡宋朝子民本该为您效力,妾不能上阵杀敌治国安邦,不过一点名气,官家用就用了。先夫自己想不开,又怪得了谁?”
赵玖看她神色一片坦荡,那是半分违心也没有的,不由感叹和这种女中豪杰说话就是敞亮,不想李清照接着来了一句,“说来官家可能不知道。伱写了那首《夏日绝句》时,妾身满腔悲愤。看后真觉得就像是自己写的一般。”
赵官家:……“朕少年梦浪,这事就不要再提了,居士如今无事一身轻,朕到有一事想要恳求。我膝下还有一个小女,也就是您刚才见的那个丫头,整日惹是生非,不知夫人可愿意做她的西席,不求您能有您的文采和才艺,就是学点道理气度也好。”
反正您都这个岁数了,我的功业也足以让一些道德君子闭嘴,真不怕传出什么绯闻来。
李清照闻言,却是摇了摇头,道:“官家好意,并非是妾不知好歹。只是妾并不是会教育孩子的人,公主乃官家掌珠,肆意一点也无妨。妾只是想着自己还有几分文采,想把它传下去,也好让世人知道,女子未必不如男。我那儿媳天资限制,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了真娘这个传人,还请官家体谅。”
赵官家还能说什么?朱淑真本身就是历史认证过的才女。如果能得到李清照的教导。那必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是一大幸事。于是他命人赐了朱淑真笔墨,鼓励她继往开来。
雁字回时,晚霞满西亭,两人宾主尽欢,赵官家邀请李清照参加军运会的开幕仪式。反正如今有很多文人骚客前来作诗。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诗词大家,大家正好做个评选。李清照本就不是怩忸的妇人,当即应允。
三天之后,大宋第二届军运会正式开始。赵官家端坐于南阳豫山大营,看着御营七军和蒙古高丽使者绕过神庙顺着白河夸功,又吩咐岳飞和李秀之主持开场。
不必多说,周围的包厢比以前更加热闹。而易安居士坐镇文试,更是让许多人心下嘀咕,只是碍于赵官家威权日重,没人敢把话说在明面儿上。
第一日结束,李清照带着朱淑真连夜审稿,最后把赋闲在家的徐俯一并请来,终于在第二天把夸耀武功的优秀诗文送来。
赵官家随手翻开,只见第一篇写着:
“圣主试军武侯地,当有轻裘折虏冲。
努力功名归报国,莫思山月与林中。
前驱叱驭休辞远,看取东归上致涂。”
诗是好诗,但赵官家就是觉得这作者“尤袤”的名字有点熟,可一时又想不起来。
尤袤,南宋四大诗人
(本章完)
第183章 番外之官家教子
自古以来,养孩子都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儿。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帝王家庭养儿子的问题那就更加麻烦了。
因为他们家是真的有皇位要继承的。儿子教不好的后果,不仅是家庭的灾难,也是国家的不幸。
话说建炎年间,虽说赵官家威望滔天,但是各种重臣近臣都会委婉的劝谏他多多关心皇子们的学业。不说别的,太上道君皇帝和太上渊圣皇帝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足以让人刻骨铭心,这辈子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了。
其后,儿子们度过了人憎狗嫌的童年时期后,赵官家也改进了自己的态度。他最上心的儿子肯定是长子赵旭。按照这个封建宗法制社会,他只要不犯什么原则性错误,那么将来的皇帝之位肯定是他的,虽然赵官家为了怕麻烦,搞出个秘密立储制度。但作为太子该有的教育,他一样也不能少。而且除了这个之外,赵官家给他选定的妻族(韩世忠长女)、师长也是最有利的。
建炎十九年,女真部那边的事告一段落。饱受夹太学三名臣板气的都省副相刘汲终于忍耐不住,向赵官家递交了辞呈,意思是自己已经老迈,无法再处理这么多农桑大事,请官家另选贤能。
刘汲刘直夫虽是副相,但也侍奉赵官家十八年之久,又有保全南阳、推行桑树鱼塘的功绩。而且说实话,秘阁这边儿闹得确实有些不像话,赵官家思虑再三,并没有挽留他,而是为他加散官,允许以正宰相的待遇退休。
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或许是老天终于打开了一道口子。同年九月份。赵鼎言辞恳切的向赵官家请辞,因为有宋一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没有宰执天下15年的首相,这对人对己都不是好事。他要做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就请官家放他回到老家闻喜,做个田舍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