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官家还没有想清楚批还是不批这个申请,就又出了一件事,让他不得不答应。枢密院副使胡寅的养父胡安国病逝。胡寅与两个弟弟请求丁忧。
这就没有办法了。赵官家只好先安抚住了赵鼎。想了想叫来了燕王观摩学习如何处理吏治,这位未来的宣宗皇帝亲眼看着赵官家以户部尚书林景墨建财有功晋都省副相。守孝归来的前礼部尚书翟汝文改封为户部尚书。胡寅控出来的燕山经略史则由王彦接任。
好在枢密院那边的人还比较多,暂时并不增加枢密副使职位。至于后续补官。那么交由吏部来议,赵官家没有异议的话,就可以通过了。
赵旭也是第一次接触帝国最高层关于官吏的任免运作,不免目瞪口呆,道:“爹,这样会有遗漏吗?”
出乎意料的,赵官家居然平静的回答他:“会有的。人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你没有办法保证衔接的两个人之间不出任何问题,实际上少出问题就不错了。何况到了。都省和枢密院这一级别,只要他们能够按照朕的大致方针正确履行下去,很多事情就不那么重要了。”
“反而是底下的亲民官又有不同。原佐,你可能不知道。朕北伐之时,为了团结南方大族,让他们出钱出力,特地从南方公阁中选取了数百名儒生随军北伐,许诺给他们前途,自认为也算不错。等收复了河北河东、燕山等大量地区。也给了他们差遣和官职,可是没想到这些人仅仅一年的时间就被都省打了回来。倒不是各位相公歧视,因为他们这些久在江南的人物,平日里微言大义,却实在无法弯腰实在处理沦陷地区的各种问题,弄得矛盾重重以至于第二年朕不得已又开了一次大科举。以这些新科进士高职低就慢慢的替换出来。赵汾,梁肃都是这个情况。”
说了半天,赵官家喝茶润了润嗓子,帝王教导太子国事,那是连杨沂中都要回避的,所以自然是赵旭烹茶。不一会儿,他就听赵玖继续说:“当然,朕的意思并不都是说公阁官员就是没有出息的。天下不止科考一条路,你该知道。张无垢和梁嘉颖都是类似出身,他们做的也非常好。更不用说是已经提举海贸司的施全了。但原佐,伱要记住,大宋下辖八百军州、千万百姓。身为帝皇,如果不为他们做主,那就不配当这大宋之主。因此,民生问题是最不可小觑的,它是大宋的根基,因为只要底层稳,上层再有一些波折也是可以消弭的。”
赵旭显然是听进去了,但是限于见识,一时半会还理解不了。只能诺诺称是。
不过,赵官家也没有指望他能立刻理解,就是他自己。不也是在国破家亡之际被逼上这个位置,练了好几年才有些道行?
从此之后,赵旭算是正式开始学习朝廷事务。当然,他分管的事情都不是很棘手。但在文人士大夫心里都很重要。比如说建炎二十一年。曾经挽天倾的李纲李公相去世,燕王就是代替天子祭奠。
而从燕王加冠开始,赵官家每次批完了比较重要的奏疏,都会抄录一份给他看。父子多年,赵九当然也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并不是天纵奇才。也有意识的扩大秘阁权力。但终究不能养出个庸碌之主来。
当然,赵旭还算省心的。赵阳知道自己身份尴尬,平常也非常谨慎,赵旦虽然是个永远长不大的,但万幸赵官家给他选了个武力值爆棚的老婆—张荣之闺女。逼得淮王只敢去搞发明创造。吴贵妃对儿媳欺压儿子非常有意见,但奈何这是赵官家下的命令,她也不敢如何。
时光又这么不咸不淡的过了几年。最小的沈王赵昕眼看养到八岁,没有夭折之惧,也可以选妃了,赵官家这个当爹的就开始为儿子打算起来。
万万没想到呀,赵昕之前所有的皇子公主之婚事,都是赵官家一言而决。但到了他这里就出了问题。
别误会,真不是赵官家的威权下降了。连自己的儿子儿媳都做不了主。实在是因为沈王之前的哥哥姐姐都是结亲于建炎十八王,以功以情,别人自然没话说。但谁让沈王生的晚,别说王德李彦仙,就是郦琼、李世辅乃至杨沂中家都没有合适的闺女,而且如今不同往日,赵官家也准备从新兴的原学家族选个儿媳妇,但问题是拜您赵官家所赐,眼下大宋尤其是燕京地区的原学家族多不胜数。人家还大部分有适龄的闺女。好歹也是一个王妃尊位,不争就怪了。
君不见是沈王赵昕的生母谢娘子的殿阁又装不开礼物了,万幸,她一辈子都是个明白人,毫不犹豫的把锅甩给赵官家了。
赵官家也无奈呀。索性以儿子还小,暂停这个结娃娃亲的行为。过两年再看看你的兴趣爱好,反正也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