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永远是对的(365)

作者:安尼玛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子安走过去,跟面包师聊了起来。不一会儿俞家宝就发现,几乎都是子安在说话,面包师回答得很简短,有时只是点点头。俞家宝望而生畏,认为这面包师活像个脱下盔甲的骑士,而且还是刚吃了败仗那种。

沟通很艰难,俞家宝的兴趣点,很快从人转到了凹槽上。面包师筛过了面粉,直接倒在木槽里,然后倒满了水。小麦粉几乎没有加工,混着些麦麸,色泽偏黄。面包师一双手直接伸进面泥里,上下翻动混合。

这也太原始了!庙里起码还有木勺、刮刀来辅助,这哥们儿是名副其实的赤手空拳。再想到他一个人种麦、收成、脱粒、磨面,想必还得自己劈材烧炉,这何止是做面包,简直就是修道。

俞家宝看得入神,直到面包骑士把整个木槽的面都混合了——目测至少20公斤,然后又翻一轮。静置一会儿,他继续翻面,加酵种和盐。坊里没人说话,面包师也不在意屋里多了两人,只是忙着手里的活计。翻几次后,面产生了筋,表面有点光滑。

俞家宝了然,新鲜不加工的面粉不耐揉,只能温柔地翻动和静置,让它自然产生筋骨。他算好了时间,不等面包师动手,便撸起袖子,下手翻面。子安吃了一惊:“这孩子怎么记吃不记打?!”想提醒他别乱动别人的东西,却见面包师只是愣了两秒,便又低头忙自己的事了。

诶?这面包师懒得说话到这个程度!子安非常惊异,屋里的两面包师有着奇怪的默契,互不交流,但安排好了似的,一个在磨粉,一个在翻面。渐渐的面糊成团,俞家宝娴熟地减少翻面的频率,开始帮面包师筛粉和打扫。

作者有话说:

后面这段做面包的描写,是从一个记录片看来的,确实有法国乡村面包师,用特别原始的方法、特别新鲜的面粉直接做面包。不知道味道怎样,好想试一试。

第177章 骑士

霍子安到外面逛一圈,到别人家喝了红酒吃完三明治再回来,面团已经开始发酵充气。俞家宝和面包师还是跟演默剧一样,只动手不动口。他笑道:“你们相处得蛮好。”

俞家宝精神十足道:“这哥们儿真牛逼诶,他的窑炉都是自己砌的,工具都是自己做的!”

之前做好的一批面包已经出炉。顾客陆陆续续来买面包,面包师果然一人包办所有活儿,包括拿笔记账、听一个女人唠叨家常,以及帮单独买面包的小孩把东西塞自行车里,顺便再给他两块饼干。

他还抽空给俞家宝和子安切了个面包。两人吃着,子安问:“大师,你觉得面包怎样?”

俞家宝叹了一声:“是好面包,有很新鲜很丰满的小麦风味,但是他的技法太粗糙,出品不能跟巴黎的大店比。我师父哄我做面包师的时候,跟我说过一句话,面包没有第一,只有独一。这个面包只有他在这样的环境才能做出来,我觉得不够好,但是又很好……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我理解你的意思,他用这么土的方法做面包,可能只是因为不爱说话,不喜欢太多人际关系,这个方式让他舒服。在郊区没有很多受众,材料也有限,不可能比大城市做得好,他的局限是自己选择的。这没办法,人都有壁垒,找到自己过得去的方式,静下心来落实在出品里,就蛮难得。”

俞家宝心有所感,对面包师竖起拇指,用中文说:“好吃!”面包师只是扬一扬眉,又一声不响干活去了。

他们坐火车回城时,俞家宝不但拿了面包,还带走了人的一瓶酵母。子安完全不理解他们是怎样交流的,而且俞家宝拿别人的酵母干嘛使?

“子安哥,他种的小麦很好,可惜不能搬回去用,没加工过的面粉太野了,一时半会磨合不了。我跟他要了些酵母,回去研究研究,说不准就找到多喜子的问题。”

俞家宝把酵母带回烘焙室,给取了个名叫“骑士”,然后一刻不停地开始做面包。子安在第三天早晨回到烘焙坊,就发现俞家宝头发凌乱、下巴长出了胡渣,说话也不利落了。这两日他怕是一刻都没合眼。

辛勤劳作的成果摆放在桌上——六七个深褐粗犷的酸面包,刚散完热气,空气里夹着好闻的香气。“试试这个面包咋样!”他急切地让子安尝试,“这是第五个版本,我在面粉加了2%的粗麦胚,后加水提到了78%的水量……”在俞家宝喋喋不休的讲解里,子安把面包片放进嘴里。

他愣了愣:“不是用你的多喜子做的?”

“我用骑士做的,就是从郊区哥们儿那里蹭来的酵母。”

“味道很好!比起你在北京做的,有更立体的小麦风味,很强势。”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