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少女眨了眨眼,露出了思索的表情。先是看了看桌上的名单,又看了看那幅被挂在墙上的、她亲手绘制的《万舆图》,抬手指了指,用干净清澈的嗓音说道:“舅舅想要的,都挂在这里了吧?”
雍帝一愣,不可控制地笑了。
他想要什么呢?过去因意外被推上皇位,雍帝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平衡这些朝中的势力,维持雍朝繁荣的现状。自己这个皇帝手中有多少权力,那并不重要,只要这些权臣有能力、有胆识,一心为百姓着想,他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顽石也会长出裂痕,雍帝也不是当初的少年,他有谋略、有野心,不满足于现状,不能对这样的现象置之不理。
那就让他,好好当一次皇帝。
他慢慢道:“朕知道了。”
……
雍帝诏令,省试加考一门,由雍帝亲自出题!
消息传到礼部,上下哗然一片。
参加过几届科举的官员都知道,名次基本都已经定好,省试和殿试都不过是走个形式。按照往届的情况,现在应该已经把名次排好了才是。
前朝科举创立之初,确实有加试的先例,但次数少之又少,并不适用于此刻。雍帝的意思,是不认礼部的名单,还要重新考核?
官员们面面相觑,皆不知雍帝意欲何为。这都是固定的流程,这么多年都是如此,雍帝难道要打破以往的规矩吗?
而礼部,雍帝的题目也送了过来。卷轴翻开,写着雍帝加试的题目:讨论科举制与恩荫制对吏治的影响。
这是一道时政题。
如今科考命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谈时政。朝中官员各自结派,谁知道一不小心动了谁的饭碗?因此考官们选题,都避开政治,譬如今年策论的题目,就是谈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做到词藻与诗文的堆砌即可。
“科举、恩荫、吏治……”
郑府,听见亲信的传话,郑濂笑了一声,脸上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昨日礼部尚书把名次送到御书房,皇宫却迟迟没有与科举有关的动静传来,郑濂当时便察觉不对。果然过不久,雍帝就颁布了这条加试的诏令。
“陛下啊陛下,您这是要公然与世家作对吗?”
礼部官衙之内,考生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前方的匾额下挂着一张卷轴,要求他们以此为题,写一篇策文。
考生们抓耳挠腮,满脸不知所措。
这些自幼养尊处优的世家子弟,哪里学过什么政治。让他们背书都去了半条命,遑论写文章呢?
有的人实在写不出来,干脆把笔一丢,放弃考试。有的人绞尽脑汁,在纸上艰难地编着句子,涂涂改改,一张试卷惨不忍睹。
潘令泽写了几列,只觉得雍帝这题太刁难人,让他无从下笔。愁眉不展之时,他看见有人姿态从容,一张纸已经写了一半。
赫然是周溶。
他转了转眼珠,心里忽然有了主意。
第128章 换柱
加试的试卷再一次被收了上来。
答卷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能完整作出一篇文章的人,实在寥寥无几。监考官之一、翰林院学士窦文霄按捺不住,连夜赶到郑府。
郑濂是窦文霄的恩师,窦文霄如今能在礼部任职,可以说是郑濂一手提拔上来的。与窦文霄的慌乱不同,回顾雍帝的种种举措,郑濂反倒淡定下来,淡淡道:“不必惊慌。”
“参与省试的举子,一共只有那么多。省试的名单早就筛选一遍,陛下能排出什么花样?”
真正没有利用余地的士子,连参与省试的名额都没有。雍帝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举子的本事只有这么大,连名门子弟都是如此,学习条件艰苦的寒门子弟就更不必说了,倒不如按照礼部早早拟定的名次来。
一个流程之所以能运行这么多年,它的体系已经相当完备。雍帝只改动其中一环,根本无法动摇它的根基。闹出的动静再大,也不过是一场无用功。
改革若真这么简单,历史上为何有那么多失败的案例?归根结底,还是雍帝这个皇帝当得太顺利,没遇到过什么挫折。等经过这件事的打击,他会清醒过来的。
倘若真到了不得不翻脸的那一刻……那也不怪他不客气。
送走了窦文霄,郑濂吩咐自己的亲信:“替我修书一封,送到谢府。此外……”
郑濂轻眯眼眸,补上一句,“安排些人手,守着郡主府。”
成大事者,往往六亲不认,不留弱点。偏偏雍帝最大的软肋,就在众人眼前。
他倒是好奇,若真到了那时,雍帝会怎么选择?
……
御书房,翻着这些收上来的试卷,雍帝忽然明白,为何他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世家的人仍旧有恃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