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尹福犹豫了下,点了点头。陛下最重视小郡主,那么重要的东西都送到小郡主这儿了,把这些事说给小郡主也无妨。他想了想便解释了句:“陛下刚看了科举考生的试题……心情不太好。”
因为科举考试而心情不好?难道是试题有问题?
舒窈皱了皱眉。她虽不懂科举的事,不过,考场那么严肃,却能传那些乌烟瘴气的流言,可见考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也不知是怎么把他们选上来的。
御书房内,雍帝还在看《万舆图》。
雍朝的工笔画以精巧著称,对细节十分考究,这幅画的笔法却大气磅礴,很难想象出自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娘子之手。不过,想起她身边指点的人,能画出这样的作品,似乎也情有可原。
舆图上画的,都是雍朝的版图,是卫氏的江山。雍帝垂眼,目光缓慢地在画上挪动,心里却在想,这江山,到底属于谁?
“陛下!李大人来了。”
李明寂的真实身份,至今没有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中,故平时,只以“大人”称谓。雍帝回过头,不仅看见了李明寂,还看见了与他一并进来的舒窈。
在至亲之人面前,人的情绪总会显得脆弱许多。母亲不是生母,发妻笑里藏刀,信任的内侍差点将他逼入绝境,这宫中,他最亲近的,只剩下这个他一手养大的外甥女。
一定要保护好她,一定。
雍帝压下了眼底复杂的心绪,因此也没有细想,为何他匆忙传召李明寂,舒窈马上也跟着过来。
他按了按眉心,先让舒窈坐下,又唤李明寂过来,指着桌上这份名次,“李明寂,朕问你,这一批人分别来自何家?”
第127章 偷梁
皇城司是雍帝的另一双眼睛,网罗天下情报。如今京城大小事,无人比李明寂更清楚。
李明寂拿起名单,端详了片刻,沉吟道:“第一名温茂,河东人氏。祖上曾为郑家部曲,后入良籍,如今是郑府门客。第二名王羽,青州人,拜于崔府门下……”
青年记忆力惊人,事无巨细,将考生的家境、依附于何方势力说得明明白白。这样一份名单,半数以上的人都带着世家姓,另一部分考生看似出身寒门,实则多多少少都依附于世家。
名次的安排也是极为考究的。前三甲并非世家子弟,却来自如今朝中声势最大的郑、崔二家,接下来这些世家子弟的位置,则综合了世家的声望,参差排列,确保每一位世家子弟都能在名单上,既不得罪世家,也不让雍帝一眼看出名堂。
若非雍帝早就不信任这些权臣,恐怕真要被糊弄过去。
科举……科举!本意是为天下有识之士敞开大门,为国家网罗更多的人才。可如今呢?成了权臣弄权作术、结党营私的工具,成了世家攀比声势与权力的工具!
太子才娶了郑氏女,郑濂就迫不及待地在朝中发展自己的新势力了,这些人在他面前,哪有半分顾虑可言?
雍帝想起之前,他安排李明寂去收集的那一份名单……朝中官员近千人,势力错中复杂,真正可用的人寥寥无几。若是年年科举都是如此,又怎能选出真正可用的官员呢?
一旁的舒窈也托着下巴,难得陷入沉思。
她不懂政治上的事,然听见李明寂的话,望见雍帝沉默而严肃的眼神,也隐约能猜到些许。
这批考生,十之八九都出自世家,这哪里是选人,分明是世家借科举之名,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
她虽在某些事不开窍,却对情绪的变化极其敏感。这么多年,舅舅在皇位上一直是安然处之,很少动怒。然近日进宫,舅舅总是眉头不展,心事重重,显然是动了真格。
她站起身,端了杯茶到雍帝面前,软着声音道:“舅舅,您先坐。”
经舒窈提醒,雍帝这才反应过来,从礼部尚书将这份名单拿到御书房起,自己一直保持着站在舆图前的姿势,不曾挪动一分,连脚都有些酸麻了。
雍帝失笑,摸了摸舒窈的脑袋,道一声“好孩子”。他实在是有些走投无路了,看着懵懂单纯的外甥女,看着平静自若的青年,心里竟涌现几分倾诉的欲望来:“窈窈不妨猜一猜,舅舅在想什么?”
军事也好,政务也罢,雍帝虽不避着舒窈,准许她自由出入御书房,却从未与她聊过。他不希望舒窈去成为什么,也不想要她太聪慧,不想学就不学,顺其自然即可,思虑过重,反倒摧折身体。
可以说,哪怕眼前的外甥女已经过了及笄嫁人的年纪,雍帝也将她当小孩儿看待。既然是孩子,对这复杂的世道,了解得越少越好。
可他终究忽略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