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凤阙+番外(124)

而比这更严重的,其实是泛滥于豪族,甚至波及民间的奉养道门之风。

家财万贯的世族贵人动辄捐地捐宅,于他们而言许只是九牛一毛,可这些人的一举一动却深深影响着普通百姓。

今岁至今,长安城中为请符箓、驱妖邪,特别是尝丹药,最终疯魔到倾家荡产之事时有发生。

而这些年,因道门内里实在有诸多利益可以图谋,长安两县皆屡屡上报有不少壮年男子竟舍家弃子,不事农桑,反而投身各个宗派「修仙炼丹」去的公文。

虽下有衙门外墙多次张文说理,衙役走家串户劝诫,上有裴瑾裴相公公开批驳道士以利拉拢百姓之劣行。

可为了扩大门楣,增加声势,以从中渔利,许多道观多半都是只做表面功夫,实际上仍在暗地里劝说普通百姓投身道门。

逐利乃是本性,事情到了这番情景,本应出台强令禁止。

然圣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在桌案之上的文牒即便不是置若罔闻,最多也只是开口温温和和的训斥两句。

而实令,却至今半条未下。

第63章 圆叁

其实,早在大梁开国之初,道教便因李氏这个新皇族的推崇大行其道过。

与之相对,原本处于强势的佛教亦因此遭受了残酷的碾压与排斥,导致最终门前凋零。

景隆元年,文德皇后被册封后不久,便陆续请了几个前朝时便名望极高的佛门大师入太极宫讲经说法。

而后,她自己更是带头抄经礼佛,甚至过佛节。

因先后在贵族乃至民间,一贯享有很大的声誉,追随者亦甚众。

于是,长安城中很快便掀起了崇佛之潮。

由此,总算是一点一点挽救了佛教的颓势,也在多年后,终究慢慢形成了两教并行之态。

太子殿下比任何人都清楚,文德皇后礼佛,并不是因为她本身便崇信佛门。

而是因为她深知,万事万物,唯有势均力敌,才会因竞争而生出完善自身的力量。

唯有这样,所有宗门皆不会一家独大,更不至于漫天铺张,继而占山谋地,掏空民财,最终争利于民。

同时,民众有了选择的余地,便可多看多听多想,不至于被一家之言蒙蔽双眼,失了理智,最终本末倒置。

文德皇后劝圣人屡扩河西北庭之境,亦是有此缘由。

每一次打了胜仗,大梁的商路便能朝西推进一城,而大梁的官兵从来保护来往各国商旅,让他们不受贼乱干扰,顺利往来买卖。

这样一来,梁商有了对手,亦有了学习效仿的对象。

而边境的百姓见多识广,心中有数,不至于被随便什么人三言两语挑拨,便与明主背心。

若是真有战事,平日藏富于民,亦不用太过忧虑钱粮供给。

如今,西北运送丝绸的商路已全线打通,长安城中各国商人齐聚,东西两市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可惜,文德皇后辛苦多年维持的宗门平和之势,却被破坏殆尽。

为了今年秋分的祭月和秋节的拜月,圣人不顾朝臣劝阻,一意孤行,于太极宫外北侧地势更高处,建成了众人现在所处的这座巍峨高耸的「望月台」。

而此次的大兴土木,与道士吴玄风的屡次「循古崇月」的进言脱不了干系。

韩归真的离开,并未能阻止圣人奉道之心,反而给了更多人在这天下至尊面前施展玄妙道法的机会,其中,便属这位巧言令色的吴道长占尽上风。

早在朔日之时,群臣参与的盛大祭祀便已完成,因而,今日于这高台之上的拜月倒是更像一场属于皇家亲眷的聚会。

歌舞宴饮还在继续,崔稚晚半途退出来更衣后,一时不想回到那片热闹中,又知无法真的走远,只好站在高台西侧边缘,望着遥遥天际出神。

不多时,她的身侧多了一人。

只是两人并肩而立,却始终各自沉默着。

昨夜,返回承恩殿时,李暻以为会有一场疾风骤雨,可迎接他的却是全然的风平浪静。

崔稚晚在书房之中,一如平日一般,神色淡淡的斜倚在凭几上,捧着本月新出的诗集册子翻看默念。

从头至尾,对于「白乐安自首」之事,她半句话没有提起。

想着留足时间同她好好说话,李暻批阅文牒的速度远比平日里更快。

直到后来他品出了不对,手下的动作才彻底慢了下来。

太子妃手中的书页已来来回回翻看了数遍,夜彻底深了,她还是半分回到寝屋安睡的意思都没有。

天气渐凉,李暻终是怕她被寒症侵袭,熬坏了身体,率先合上手下文牒,作势离开。

可崔稚晚仿若未曾看见,仍兀自沉在那册诗文集子里,直到听见他唤了声「稚娘」,她才抬头看来,然后含笑柔声说道:“殿下先睡吧,我再看一会儿。”

上一篇:为妾下一篇:独宠太子妃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