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是专治大夫,几十年经验,铁定比咱们小地方的水平高。”
她语气笃定,既是安慰姜秋红也是鼓励自己,“我们坚持坚持,咱妈肯定能治好。”
其实她更想带人进京,花多少钱都愿意。然而老太太疲病的身体已然经不起长途奔波,只能等对方赶过来。
“……”姜秋红沉默半晌,重重地点了下头,“对!”
说完又瞪姜冬月一眼,“我要是不问,你打算瞒到什么时候?这么大事自己扛着吗?”
姜冬月苦着脸道:“多说多错,我怕咱妈知道了心里难受嘛。她本来就不想住院……”
“管她想不想,该住就得住。”姜秋红换只手拎暖壶,偏过头示意妹妹走她旁边,“咱妈只是病了,不是老年痴呆傻了,她心里明白谁好谁歹,没事儿。”
姜秋红这样沉着冷静,无形中给了姜冬月极大的勇气与支持,仿佛肩头重担忽然卸掉了一半,连脚步都迈得更踏实。
难怪老辈人讲究“多子多福”,这种危急关头,确实需要同胞亲人互相支撑……
达成一致后,姐妹俩便开始轮流陪床,白天盯着林巧英输液、吃药,给她打饭、梳洗,聊些家常琐事,偶尔有力气了扶着到走廊转几步。
夜里把唐墨送的行军床紧挨着放到病床边,铺开自家的厚被子睡觉,倒也算暖和。
如此坚持到月底,北京的专家终于来了。一老一少,老的头发全白,少的脑门锃亮,拎着俩挺重的皮箱子,据说是国外进口的新器械。
他们仔细翻看了林巧英以前的检查项目,商量半天又开单添了几项,并教给姐妹俩一些按摩手法。
“卧床的病人活动量都小,容易肌肉萎缩,多按摩对身体有好处。”
姜秋红大为振奋,背后偷偷夸赞:“不愧是专家,模样气质都和普通人不一样,会诊费没白花。”
她斗志昂扬地等待检查结果,恨不得化成树长在医生办公室门口,隔一会儿就抖抖叶子问候。
然而老天不下雨,凡人无奈何,主治医生和专家对着台式电脑和厚厚一沓病例反复斟酌,仍旧没有好消息,最后只调整了两样药品。
姜秋红不死心:“大夫,你们再看看吧,我妈很少生病,怎么会、会突然病危呢?”
“人都有旦夕祸福,难以预料啊。”年老的专家叹口气,眼神悲悯而无奈,“病人情况很不乐观,家属好生照料,可以尽量延长存活期,但是不要太强求。”
姜秋红:“…………”
目送对方离开,她狠狠擦了把眼泪,哽咽道:“什么狗屁专家,早知道不如把钱扔了!”
不,还不如扔了,至少听个响高兴一下。
“冬月,咱妈咋这么命苦啊?年轻时没享过福,吃糠咽菜拉扯咱们几个孩子,到老了儿子不孝顺,还摊上猛病,我真是想想就难受……”姜秋红躲在角落,垂着头呜呜痛哭,眼泪像开了闸的河水怎么也止不住。
她已经没有爹了,为什么连妈也留不住?个贼老天!
到了这种时候,姜冬月反倒冷静下来,默默地陪姜秋红呆了一会儿便回病房,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削梨皮:“妈,医生说你肠胃火劲大,容易便秘,要多吃瓜果蔬菜。”
林巧英费力地动动嘴唇,好一会儿才道:“妈肚里不饿,等秋红回来,咱仨分着吃吧。”
姜冬月:“成,现在少吃点儿,晚上食堂有大锅菜,炖得挺烂乎。”
林巧英:“……嗯。”
第150章 落叶归根(补))星期天下午, 唐笑笑转了两趟公交车从市三中赶到人民医院看林巧英,还带了热腾腾的水煎包。
“姥姥你尝尝,上次我说的包子就是这家, 可好吃了,每次都排半个钟头队才轮到。”
林巧英倚着被子靠在床头,轻声道:“好,姥姥待会儿吃。”
她最近越发没胃口,喝小米粥都觉着费劲,身上自然没有力气,说一句话至少喘三口气, 活像老房子里的旧风箱,吭哧吭哧总想散架。
喘气累了,干脆连话也不想多说。
唐笑笑来过医院两次, 每次林巧英都高兴地拉着她的手问这问那, 催她早点回去, 今天明显沉默了。
唉, 谁生病能有好心情呀……唐笑笑想了想,自问自答地开始讲三中趣事:“姥姥, 你知道我们学校的紫藤萝花架吗?老师嫌个别同学不注意形象, 在花架上面挂了四枚小灯泡,天黑自动发光, 明晃晃的。”
“姥姥,你知道我们班期中测验,谁考了第一名吗?就是我!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