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86)

陆善又道:“臣不怕别人议论臣是别有用心,他们都不懂臣,不懂圣人与娘子的好。”

陆善的话,皇帝十分受用,于是问道张贵妃,“娘子,意下如何?”

张贵妃看着一侧点头的张国忠,于是道:“既然陆将军有此请,妾又未曾替圣人诞育皇嗣,如今得子,自然是喜事。”

“好好好。”皇帝笑道,“好儿郎,还不快拜见你阿娘。”

陆善大喜,叩首道:“母亲大人在上,请受儿陆善一拜。”随后他又转向张氏三夫人,拜道:“见过三位姨母。”

座下,大臣们无不觉得荒唐,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制止,中秋夜宴成了陆善与张贵妃的认亲宴。

-----------------------------------

——崇仁坊——

黄昏时刻,苏荷来到长安最热闹的里坊之一,崇仁坊,还未入夜,崇仁坊就被堵得水泄不通,十字街道路两边摆满了摊贩,比西市还要热闹许多。

“好,好!”巷中有百戏与杂耍。

崇仁坊的中心地段被游客围住,里三层外三层,只见里面传出了掌声与喝彩声不断。

“这里怎么这么多人?”苏荷向人群靠拢。

青袖拖着疲倦的身体跟在她身后,“娘子不是说不来崇仁坊吗,西市逛完了,大老远跑到这里…”青袖刚一抬头,“哎,娘子?”苏荷便不见了人影。

“这不是李十二娘么?”苏荷早已经挤进了围观的人群中,凭借身手挤到了最前方。

只可惜李十二娘跳的并不是最拿手的剑器舞,等苏荷挤进去的时候,皮鼓上的舞也已经跳完了。

“感谢诸位捧场。”李十二娘赤足站在鼓上向众人作揖。

人群散去,但李十二娘却没有更换衣服,而是戴上帷帽从崇仁坊骑马离去。

李十二娘离去的方向也很怪异,并不是南边的东市,而是往北出了长安城,向北衙六军的驻地,禁苑奔去。

皇帝在大明宫中宴请群臣,歌舞升平,长安城的百姓也围坐在一起,喝酒赏月,而南北衙的禁军却要为城中的安宁,昼夜不休的轮番巡逻。

“将军。”李十二娘摘下帷帽,在左龙武卫中郎将的带领下与徒弟进入禁苑,“承蒙将军不弃。”

“十二娘子说的什么话。”左龙武卫中郎将道,“中秋之夜,全城欢庆,唯独禁苑凄凉,将士们能在今夜看到名动天下的剑器舞,应当是我谢你才对。”

李十二娘来到军中,使得一众将士的疲倦一扫而空,似乎都在盼望那曲“剑器。”

“这是奴家自制的一些酒食,还望诸位将军勿要嫌弃。”中郎将遂命左右将食盒一一打开。

“还是李十二娘子最会体贴人了。”分到胡饼的将士乐呵呵说道。

“李娘子心地善良,才貌双全,谁能娶到李娘子,那可是三生有幸了。”中郎将也笑道。

“将军就会打趣奴家。”正在分饼的李十二娘回头脸红道。

中郎将的话引来了将士们的起哄,不惑之年以军功官至左龙武卫中郎将,妻子病故后便再未续弦,亲信便有意撮合,“李娘子,我们家将军如何,战功累累,不到四十便官居四品,年轻有为。”

“滚!”中郎将斥道左右,又向李十二娘解释道:“李娘子,别听他们胡扯。”

众人围坐在篝火旁,观看着曾经名动天下的剑器舞,渐渐不知倦意。

中秋夜,作为将领,中郎将体恤守城的士卒不能归家与妻儿团聚,便让休息好的士卒起身,将戍守望春楼的士兵替换下来,让手底下的人都能在今夜观赏到歌舞。

长安已入夜,苏荷一路跟到了长安城外,然禁苑有苑墙,虽不高,但她也不敢贸然闯入,就在她还在思考要不要告诉李忱时,太极宫报时的钟声响起了。

苏荷只得驾马返回长安城内,此时离夜禁只剩半个时辰,每到这个时辰,宫中的宴会也应该差不多结束了。

作者有话说:

第39章 秋风赋(二十五)

宫中夜宴散去后, 宗室外戚与朝臣各自离宫,踏出建福门与皇太子李怏辞别后,刑部尚书卫坚骑马追上河西节度使皇甫明。

“皇甫兄。”卫坚招手唤道。

“子进。”故人多年未见, 皇甫明回头亲切的喊着卫坚。

二人并肩骑马进入万年县的十字街, “阿兄是何时回京的,怎也不来找我?”卫坚有些埋怨的问道。

“圣人恩召, 特许我们中秋回朝,前几日就回来了, 还去了崔宅。”皇甫明回道。

“阿兄去了崔宅?”卫坚道,“内人竟也不同我说。”

“许是崔宅的贵客太多了。”皇甫明说道,“就连我也没看到弟妹呢。”

“阿兄回来这般久, 也不来找我, 今日可让我抓住了。”卫坚骑马靠近,勾搭着皇甫明的肩膀, 笑眯眯道:“今夜仲秋,难得佳节,阿兄可得请我吃酒…”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