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483)

“智忠,你来写,陛下若是不诛杀李光必,给我一个交代,那么我便亲自率兵前往太原诛杀。”

耿智忠听后,不愿意动笔,反而向施寺明说道:“朝廷之所以这样做,就是知道将军您并不是诚心归顺的。”

“那又如何。”施寺明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天下他李家坐得,难道我就坐不得吗?”

耿智忠听后当即将笔折断,“我当初劝你归顺,是出自诚心,因为陆善已死,再没有人能够胁迫于你,既然你真的要做背叛国家的不义之人,那么我宁愿弃了这身官袍,也不会再替你执笔。”

施寺明大怒,“你不怕死吗?”

“死又如何。”耿智忠回道。

“从我投身军旅,将你招为幕僚,已经有将近三十年了,我有哪里对不起你,你要与乌成恩一样背叛我?”施寺明问道。

“我当初投靠你,是因为你对国家的赤胆忠心。”耿智忠回道。

“是我给了你衣食与富贵,不是朝廷,你怎能因朝廷而背叛我?”施寺明又道。

“你的确是给了我衣食,但你的衣食,也是朝廷给的。”耿智忠回道,“若无朝廷,何来你今日,又何来我。”

“你!”面对身边亲信一个接一个的背叛,施寺明十分恼怒。

“人终有一死,若为忠义而死,是死得其所。”耿智忠又道,“唐廷收复天下是迟早的事,你不愿意归顺,就算坐拥强兵,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我今日以一死,来报你的知遇之恩。”

“好,你既然求死,那我便成全你!”说罢施寺明拔刀将其头颅斩下。

作者有话说:

耿智忠原型是耿仁智

帝王家最大功臣应该是儒家思想。

爱国还是值得提倡的,至于忠君就算了吧。

第214章 平胡曲(四十八)

至元三年五月, 盛夏。

自皇帝登基以来已有三载,皇长子李淑因收复两京之功被封为楚亲王。

然而天下即将平定,皇帝不但未立太子, 还将其庶母王氏立为皇后, 使得次子李溪成为嫡子,拥有与长子争夺储君的资格。

两京收复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远进位中书令,封赵国公。

崔远见立后而未立储, 担忧皇帝会立皇后所生次子为储君,遂联合宗室大臣,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褒国公李林上奏, 请立长子楚王为太子, 李怏未应。

王氏被册立为皇后,朝中便开始出现不同的立储声音, 李怏偏爱王皇后,宠溺次子李溪,然而长子楚王有平叛之功, 受朝臣拥戴, 遂在立嫡与立长之间犹豫不定。

——长安西市·胡姬酒肆——

“自陛下登基以来, 宠信后妃与宦官,察事厅的设立, 让朝中文武人人自危, 前不久,赵王妃有孕, 陛下大喜, 故册立了赵王的生母王淑妃为皇后, 中宫已立, 而太子之位却依然空悬,陛下长子又非中宫所生。”孝真长公主道,“你既已得天心,所以吾要你做一件事。”

“公主请言。”元渽插手道。

“内侍省有两大监最得陛下信任,一个是开府仪同三司、知内侍省事林辅国,另一个则是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于朝恩。”孝真公主道,“林辅国依附于王皇后,但是这个于朝恩却不是。”

“公主是想要元渽收买内侍省的宦官,让陛下立长子为储君吗?”元渽说道。

“这对元中丞而言,不难吧。”孝真公主道。

元渽斟满一杯茶弓腰递到孝真公主身前,“其实想要陛下弃嫡子而立长并不难,下官有一计,愿为公主效劳。”

孝真公主抬头,元渽遂道:“陛下与圣皇一样,疑心太重,只要利用这一点,便能让陛下放弃立嫡的想法?”

“哦?”孝真公主好奇的看着元渽。

“于朝恩是望风倒之人,不用刻意去拉拢,而林辅国虽依附于王皇后,却也不过是利益相交。”元渽又道,随后他起身叉手,“此事就交给元渽吧,这是元渽送给长公主的第二个礼,算作是,”元渽抬眼,“生辰礼。”

孝真公主忽然一愣,“吾都不记得了,吾的生辰。”

“公主不记得,那是因为公主不在意。”元渽说道,“可是公主有一个好侄儿,他记得,也很在意。”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元渽要投靠孝真长公主,他看中的并不是公主,而是与她绑在一起,由她抚养长大的皇长子李淑。

----------------------------------

——大明宫·长生殿——

王皇后尽心侍奉着从外朝回来的李怏,待其心情愉悦后,便趴在其身侧小心翼翼试探。

“陛下。”

“嗯?”李怏搂着王氏,“皇后怎么了?”

“妾是妇人,本不该干预国事,然而最近内廷的风声越来越大了,都是关于陛下登基三年,却一直未立太子之事。”王皇后道。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