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482)

乌成恩吓得瘫软在地,连连叩首道:“将军,将军,您听我说…”

施寺明哪里还肯听其解释,上前便是狠狠一脚,“枉我如此信任你,你却投靠朝廷,做了唐皇的鹰犬,背叛我这个旧主。”

“将军,都是他们威胁于我,我才会一时糊涂…”

“威胁?”施寺明大骂,“我范阳坐拥八万强兵,你若受威胁,为何不与我说,难道我还会抛弃自己的亲信而去投靠唐廷吗?”

说罢,施寺明便对乌成恩进行了搜身,在蹀躞带下挂着的皮囊里找到了朝廷的牒文。

施寺明打开牒文,发现是唐廷给乌成恩的许诺,以及李光必的来往书信,“杀我以换取节度使之位,你?”

而后又翻寻了一张名册,上面有乌成恩蛊动的数百将士姓名,施寺明大怒,“我是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才对你深信不疑,然而你却如此负我。”

乌成恩跪在地上重重叩首,“下官自知死罪难免,然而这些都是出自唐廷大将李光必之谋,其目的就是为了离间军中,下官难逃一死,然而下官之子并不知情,还请将军饶恕于他。”

“你可听闻谋反之罪不会株连的?”施寺明道,随后挥手将二人暂时押下。

“召集全城士庶。”施寺明道。

原本入夜歇息的范阳城内,经过乌氏父子之事,家家户户灯火皆亮。

施寺明来到城楼上,将乌成恩父子的事告知部下与吏民,将官与百姓议论纷纷。

施寺明遂将乌成恩父子以及名册上的数百将官带出,向西大哭道:“臣以十三郡,十万之众军队归顺国家,哪一点有负陛下,陛下为何要杀我。”

说罢,施寺明眉峰一转,抬手道:“杀!”

于是当着全城吏民的面斩杀了乌成恩父子以及背叛的二百余军官将领,并将朝廷派来的中使扣押,同时上表朝廷对此事进行抗议。

--------------------------------

——长安城·大明宫——

几日后,进奏院将范阳施寺明的奏表呈上,同时还有魏国公李光必与乌成恩通信文牒,李怏只粗略的看了一眼,便将之扔进了香炉中焚烧。

“这个施寺明不简单呐,他既然敢拿此事威胁朝廷,让朝廷交出魏国公。”李怏靠在龙椅上,“眼下河北的战事还在僵持,若是就此翻脸,只怕会促使他与陆庆绪的联合,这样一来,战事的胜败就很难预料了,但魏国公是朝廷的功勋之臣,又岂能因为一个倒行逆施的乱臣贼子而杀功臣呢。”

林辅国替李怏捏着肩膀,他俯下身笑眯眯道:“陛下,此事是乌成恩所为,与陛下与朝廷与魏国公何干?”

李怏侧抬头,显然他听懂林辅国的意思,可作为一国之君,他又有所犹豫,“这会不会,太不要脸了?”

林辅国便笑眯眯解释道:“施寺明之心谁人不知,既然他都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那么朝廷自然也可以。”

---------------------------------

——范阳——

几日后,皇帝派遣宦官前往范阳安抚施寺明,并将罪责全部推脱到了乌成恩身上。

“圣喻。”

面对中使,施寺明不情愿的跪了下来。

“圣喻说:此事乃乌成恩一人所为,非是朕与李光必之意,他被杀是罪有应得。”随后宦官又将三司处置投敌官吏罪状的文书拿出交给施寺明,“这是三司所定之罪,希望能够抚慰归义王。”

施寺明一把夺过状书,生气的说道:“这明明就是李光必的意思,我已经将物证呈上,陛下为何还要偏袒他?难道我率十三郡归降的功劳,还抵不过一个李光必吗?”

“这是乌成恩的陷害,希望归义王不要被误导了。”宦官回道。

施寺明送走中使,转身便将状书烧毁,并召集诸将,再明反心。

“程希烈等人都是朝廷的重臣,是宰相之臣,潼关被破,太上皇却弃之不顾,自己率亲信逃往蜀中避难,致使他们被俘,如今朝廷收复两京,他们这些被逼迫受官的人尚且不能免于一死,更何况我们这些跟随陆善造反的人呢。”

“既然朝廷不信任我们,横竖都是死,不如死个痛快!”

“我等愿追随将军!”

“我等愿追随将军!”

而后便有部将提醒施寺明道:“乌成恩之前事,详情已知,而陛下却只处置范阳反叛的将官,而为李光必开脱,将军何不取诸将状上表朝廷诛杀李光必,以谢河北百姓,陛下若不惜光必,为将军诛之,将军乃安,若陛下不愿,便说明朝廷并非诚心接纳我们,我等便能彻底死心塌地追随将军。”

施寺明听后深以为然,于是回到帐中命自己的幕僚耿智忠再次上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