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进的话得到了苏仪的赞赏,苏仪摸着长须大笑道:“浑将军,要不了多久,你就可以独挡一臂了。”
“末将只想跟随将军平定叛乱,收复山河。”浑进说道。
“你下去歇息吧,这些御酒,吾会分赐给军中将士的。”苏仪道。
“喏。”
浑进走后,苏荷走下台阶,帐内摆着一坛坛香味独特的御酒,这在军中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苏仪摸着胡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少年将军,未必是好事,昔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之也是年少从军,一战成名。”
苏荷却不以为然,“浑进与高仙之是两种不同的人,且浑进年轻于国家内乱之时,他日新君继位,他若能一直保持不争不抢的心思,便不会与高仙之一样。”
“新君继位…”苏仪似在女儿的口中听出了什么,“朝廷那边,又出什么事了?”
“十三郎来信说朝中现在将相不和,潼关…”苏荷语塞。
“将相不和?”苏仪挑眉,“那哥舒撼与张国忠不是一条船上的人吗。”
“从前或许是,但现在是战时,圣人更需要倚仗武将,而哥舒撼又利用自己的权势逼迫朝廷杀害了陆将军。”苏荷说道,“阿爷别忘了,是人都有疑心。”
“潼关有二十万守军…”苏仪还是不敢相信李忱的推测。
“一但挑起内斗,就算有百万雄兵,又如何呢。”苏荷回道。
苏仪低下头,“如果知道潼关守不住了,那么现在我们就应该行军赶赴长安才对…”
“谁说潼关守不住呢?”苏荷问道父亲,“阿爷您都不信,三军将士会信吗,现在二十万大军完好,而阿爷您收到的命令是攻洛阳,平河北。”
“你知道潼关失守的后果吗?”苏仪问道。
“儿当然知道,四面会攻洛阳,大唐平乱已到稳操胜券的地步,然一但缺口打开,这局面就会土崩瓦解。”苏荷回道,“但那又怎么样呢,您现在过去,河北便要沦陷,这局,根本就无法破解。”
“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够解救长安。”苏荷又道,“但长安不需要救。”苏荷的话意,指的是天子不需要救,“否则动乱还会重蹈,现在大唐需要的,是更换最终决策者,而后聚集民心,平复叛乱。”
“十三郎给我的信中说过,陆善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决策者的昏庸,以及人心的私欲,叛军在中原做的一切,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苏仪听后沉默了许久,“雍王在京,静观大局,其实为父觉得,雍王…”
“阿爷。”苏荷开口制止了父亲,“您是太子殿下所提携的。”
“只要能明辨忠奸,听从建议,就有望收复。”
“罢了。”苏仪叹道,“眼下施寺明固守博陵,叛将蔡熙已经逃回洛阳了,过不了多久,陆善就会派兵增援河北,先定河北吧。”
“七娘。”苏仪抬头,“为父会竭尽全力支持你所做出的选择。”
作者有话说:
苏仪现在有十几万兵马,而且大多是边军精锐。
第158章 长恨歌(一百一十二)
叛将蔡熙逃回洛阳, 正逢陆善派遣的大将田震在潼关对峙的数月,久攻不下,如今面对河北的再次失败, 陆善雷霆大怒, 本想斩杀败军之将,却被左右心腹劝止。
于是便增派两万步骑, 其中有一万人马是陆善驯养的精锐——曳落河,又令部将率范阳兵马赶往河北增援, 共计五万,加之在河北道的叛军,号称十万大军, 驰援施寺明, 讨伐苏仪。
燕军增援迅速,苏仪急召三军将领商讨御敌之策。
“叛军的主力如今在关中攻打潼关, 哪有什么十万人马呢,况且叛军在河北四处屠戮残害百姓,早已失尽人心, 就算真有十万, 我们也不怕。”一连打了几场大胜的朔方军, 士气高涨,面对叛军的增援也毫无畏惧之色。
众将围着沙盘, 纷纷要求苏仪出兵正面对敌, 李光必见苏荷一直盯着沙盘,于是开口问道:“王妃可是觉得有什么不妥?”
“出兵固然有胜算, 但敌情不明, 贸然应战, 就算能赢, 也必定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苏荷谨慎的说道。
“还请王妃为我等讲解。”李光必叉手道。
“诸位知道,河北意味什么吗?”苏荷又问道众人,随后他指着沙盘东北处的范阳,“是敌军退往范阳与求援的咽喉。”
“叛军派范阳与洛阳两路人马,加上施寺明在河北的势力,形成三路合围之势。”苏荷继续分析道,“河北道连接着河南,是他们北归的退路,叛军势必会要夺回,因此派出的增援,一定是精锐。”
听得苏荷分析,众人纷纷点头,觉得很有道理,显然苏荷如今在苏仪帐下的威望,仅次于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