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354)

苏荷笑了笑,“那我可等着哦。”

“一定。”

“诸位将军忍饥挨饿镇守常山,如今大军已抵达,短时间内敌军不敢再犯,所以先吃饱肚子再议也不迟。”苏荷又朝众人道。

“七娘说的对。”苏仪点头道,于是命人将粥与胡饼端入,“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御敌。”

除了让守城将士饱餐之外,城内受困的百姓也受到了朔方军的接济。

苏荷出帐,又命士卒在常山附近的官道设置粥棚,救济因战争而受难的灾民。

先有燕军屠戮城池,残害与奴役百姓,而唐军的救济之举,无疑是驱逐黑暗的光明,很快,此事便在河北道各郡传开。

燕军失民心而朔方军得民心。

---------------------------------

三日后,朔方军休整完毕,苏仪与李光必率军十万进攻九门县。

两军大战于南门,朔方军攻势迅猛,施寺明眼见不敌,于是命麾下大将李利杰领兵抵挡,拖延争取撤离的时间。

苏荷领一队人马身先士卒,见敌军主力欲逃,于是对身旁的浑进说道:“阻拦我们的是李利杰部,敌军主力恐怕要逃。”

而后指着正在厮杀的叛将李利杰问道:“阿进,你可有把握在此一箭射杀。”

中郎将浑进看了一眼距离,一边杀敌,一边点头,“百步之内,不偏毫厘。”

苏荷遂带兵将浑进护住不让叛军靠近,浑进当即抄起一把强弓,调整呼吸。

一声箭响,只见弦上已无利箭,而敌军叛军李利杰中箭身亡。

李利杰一死,阻拦的燕军瞬间溃散,燕军大败,几个将领各率部逃离九门,施寺明领残兵逃往赵郡,蔡熙则带麾下逃奔至钜鹿。

唐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眼看赵郡无法固守,施寺明便逃往博陵,然而此时的博陵郡闻唐军已入河北,便杀了叛军守将,归顺唐军。

施寺明见城墙上挂着唐廷旗帜,一怒之下率兵攻入博陵,将郡中官民屠尽。

由于燕军的屠戮,百姓们苦于的叛军残暴,于是纷纷团结起来拒敌,组成的兵团,多则数万,少则也有一万。

十七日,苏仪与李光必攻克赵郡,得知唐军一路上都在救济百姓,各地民兵纷纷响应,前来投靠。

作者有话说:

哥舒翰诬杀安思顺(朝廷杀安思顺,这一点其实不太好,因为中原战场的主力是朔方军,而安思顺在朔方节度使上担任了好几年,郭子仪与李光弼都是他的部将,后来郭子仪还替安思顺平反了,但是不杀又怕哥舒翰不乐意,毕竟二十万大军。)

第157章 长恨歌(一百一十一)

天圣十五四月, 东都洛阳传来颍川太薛愿与庞坚的死讯。

正月时,南阳节度使鲁炯奏请朝廷以薛愿为颍川太守兼本郡防御使,又以庞坚为副使。

叛军攻河南, 为颍川所挡道, 遂拥兵围颍川,昼夜进攻, 最终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 薛愿与庞坚皆被生擒至洛阳。

时逢苦寒,面对誓死不降的两个唐廷将领,陆善下令将二人系于洛水之滨, 一夕冻死。

由于各地战乱, 消息阻塞,至四月才到长安。

四月二十日, 右相张国忠于朝堂之上询问众臣,“颍川太守薛愿被叛军冻死在洛阳,朔方军在常山取得了胜利, 将主力派到了河北, 然河南也不能因此松懈。”

对于朝廷现在面临的局面, 张国忠一方面畏惧潼关手握大军的哥舒撼,所以不希望他轻易取胜, 另一方面又想要尽快平定这场战乱, 解下哥舒撼的兵权。

群臣面面相觑,如今的朝堂不过是张国忠的一言堂, 见众人不说话, 张国忠便问道左拾遗张杲, “左拾遗。”

张杲为张国忠所推荐担任左拾遗, 他从议座上起身,“挑选守将,当选有智谋善决断,才能又可以服众的将领,这样才能够抵御叛军,就像苏仪与李光必那样。”

“可现在朝廷有声望能够服众的大将全都在外,眼下朝堂之上以文官居多,可文官又如何能上战场呢。”张国忠道。

“我朝弃文从武的将领,数不胜数,只要有心杀贼,便能为将。”张杲回道。

张国忠于是明白,张杲想要推荐文官前往颍川继任守将,“那么,左拾遗想要推荐的,是何人呢?”

“左赞善大夫、殿中侍御史,伊西北庭行军司马来沺。”张杲道。

“任命来沺,下官也赞成。”太常卿、驸马都尉张珀附和道。

张国忠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于是说道:“来沺的母亲去世,已经丁忧回家守丧了。”

“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可用夺情,召归来沺。”张杲又道。

张国忠遂思索了一番,只要不是哥舒撼的人,倒也无忧,“那就启用来沺吧。”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