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178)

正月十五,夜

御座设于兴庆楼上,左右为内宫妃嫔,而宗室与百官则全都于城阙底下设置帷幕。

今年上元节的表演,由京兆府与太常寺共同拟定,增加了舞马与舞像,以及西域的幻术。

没有了高耸入云的城墙阻挡,那立在兴庆门前的灯楼,如一座大山一样伫立在万年县,灯楼里明灯三万盏,使整个万年县都被灯光笼罩着。

轱辘轱辘!——

马车从闹市挤出,用了比平常两倍之多的时间才走完一条小街,进入坊间后,便安静了许多,因为上元之夜,百姓们都外出游玩与观赏灯会了。

李淑骑在马背上,看着那些巡逻的禁军,以及街道中的百姓,只觉得今年长安的上元夜似乎多了许多生面孔。

——孝真公主宅——

“公主还在梳洗。”公主宅的侍女回道。

李淑便在孝真公主的书房里静候,半个时辰后,孝真公主梳洗完出来。

今夜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打扮得十分隆重,孝真公主也不例外。

当孝真公主盛装踏入书房时,长平王楞看了一眼,旋即叉手唤道:“姑母。”

“上元安康。”又添道。

孝真公主的步伐迟缓了些许,她看了一眼长平王,欲言又止。

“夜宴快开始了,长平王不去陪太子殿下,跑到我的府里来作甚?”孝真公主走到一张胡椅前缓缓坐下道。

“圣人将宫宴改在了兴庆楼,宗室和百官的帷幕都在城阙底下,进出并不受限。”长平王回道,“适才我在来的路上,看见了许多巡逻的军队,不仅是金吾卫,还有城中,好像多了些什么,一种异样的感觉。”

孝真公主侧过头,看着窗外的夜色,乌云闭月,“有人按耐不住了。”

长平王疑惑的看着孝真公主,“姑母…”

“别忘了,你不止有一个王叔。”孝真公主回头看着长平王说道,“觊觎储君之位的人,可是有很多呢。”

“姑母是说今夜…”长平王挑眉,“那翁翁和阿爷岂不是…”想到此,长平王心中一惊,连忙起身走向屋外。

“站住。”孝真公主厉声制止。

长平王顿步回首,“可是这样的话,长安城…”

“我就是要它乱。”孝真公主说道。

“可是今夜,宗亲们都在兴庆宫外,阿爷他…”长平王的眼里闪烁着担忧。

“淑儿,不要小看你的父亲。”孝真公主提醒道,“他才是这天底下最了解皇帝的人。”

--------------------------------------

是夜

北衙禁军组成人墙,将兴庆门前围成一个四方,百姓只能在这道人墙外观看,一些财力雄厚的富商,早早就预定了兴庆宫附近朝东的高楼雅间,坐等着观看今夜的盛宴。

刚一入夜,兴庆门前便围满了观看的百姓,扎着总角的孩童手提花灯骑在父亲的肩背上。

幼童总是天真无暇,她看着那如山高般的灯楼,一遍遍唤道:“阿爷,阿爷。”

“哎,哎。”父亲一遍遍应着女儿的呼唤。

“那座楼好高啊。”幼童看着灯楼,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那是为圣人搭建的灯楼。”父亲回答着女儿,“寓意万年。”

“小宝也要。”幼童揪着父亲的幞头,“高高的,亮亮的。”

“好。”父亲宠溺的应道,“阿爷也给小宝儿搭一个高高的亮亮的灯山。”

“听说今夜不仅有许贺子,还有西域来的幻术大师呢。”百姓们议论纷纷。

“听说厉害的幻术师可以使枯木回春,能为圣人表演的幻术师,一定很更加厉害。”

咚咚咚!——城楼上戒严的鼓声响起,在禁军的提醒下,城楼底下瞬间安静了下来。

已入席的宗亲与文武百官纷纷从帷幕走出。

“圣人至!”

皇帝登临兴庆楼,围观的百姓密密麻麻的拥挤在一起,几乎将兴庆宫周围都占满了。

“陛下有旨,赐食。”宦官向城楼底下高声喊道。

赐宴百官的同时,尚食局的宫人端着一碟碟瓜果点心走到人墙处,将御膳分赐给全城百姓。

虽都是一些常见的面团点心,但仍遭到了百姓们的哄抢,直到金吾卫前来维护秩序。

“百姓们都在争抢圣人的福泽。”张贵妃捂嘴笑道。

“王卿妙计,可安天下啊。”皇帝乐呵呵道。

“大家。”冯力上前,弓腰小声道,“太子殿下送来了一份上元贺礼。”

“贺礼?”皇帝侧头。

冯力便将其呈上,“是一首《上元赋》”

皇帝伸出手,起初只是粗略的看了一眼,但当看到赋的内容尽是称赞自己丰功伟绩与太平盛世时,皇帝龙颜大悦,眉开眼笑道:“还是三郎有心。”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