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獍徒(12)

作者:清金钩钓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萧寻章听明白了,这是拿没钱在搪塞他呢。他说:“哦?往年为太后新修佛堂时不见叫苦,轮到为我的母亲修庙倒是难如登天了。”萧寻章唏嘘道:“看来我的面子还是不如皇嫂大啊!”

邓易愈发恭敬,说:“王爷何必妄自菲薄,不过是请您宽宥则个。”

萧寻章更是一副好说话的样子,说:“自然是可以宽宥的,要我宽宥到何时呢?来年开春?后年隆冬?还是——下位计相上任?”

邓易面色不变,说:“王爷莫要说笑。既已在建了,必不会让王爷苦等。”

萧寻章说:“原来这就叫苦等了。那计相可记得,庶妃庙是何年打的地基?”他的声音骤然狠厉起来:“——是元和元年!”

他一字一句地怒道:“元和元年打了地基,现已是元和四年了。太后的佛堂都从无到有了,我对你们还不宽宥吗?!”

又一道声音插了进来:“风尘女子怎配与我佛相提并论!”

萧寻章斜睨过去,是御史台的长官,他嘲讽道:“鄙人不过风尘女子所生,也配柳御史出言指点么?”

御史台职在监察,与上位相争才显得他们政绩卓然。一时间,那些小御史们是真心不忿也好,是落井下石也罢,纷纷开了腔,恨不得将萧寻章批成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

朝堂上乌烟瘴气,萧寻章却都充耳不闻。他招来侍立一旁的辛公公,递过去份折子,说:“让皇嫂先别念我佛了,看看这个。”

盛知锦展开折子,一眼扫过去,指节无意识攥得发白。这是一份自元和元年以来,各类财物流水的单子。有修缮皇宫的,有修筑庙宇的,有的在郑都,有的在地方,无一例外的是,每一条后面,都载着某某与盛三七或是四六分成的数额。至于这个“盛”,是盛知锦还是盛氏,已经不再重要了。

帘子后面穿来揉皱纸张的声响,堂下吵得厉害,无人注意到,萧寻章却是听得一清二楚。他暗嗤一声,又优哉游哉地在纸上写了几笔,复递与了辛公公。

辛公公胆战心惊地再次递到帘子后头,盛知锦接过纸张,打开来看,这次上面只写了三个字——平襄路[2]。

盛知锦重重地拍在雕花盘凤的紫檀椅扶手上,缠在手腕上的佛珠与之敲击出清脆的响动。萧寻章微不可察地勾了勾嘴角,分神听起堂下争吵到何处了。

御史台道:“楚王出身本就不堪,得以修建庶妃庙不感激涕零也就罢了,竟还咄咄逼人,真是目无礼法!”

枢密院一直在为他争辩,然而皆是武将出身,实在是不善言辞。枢密院道:“你们本就答应了要修的,事儿没办成怎么好意思要王爷感激涕零的?”听得萧寻章只想扶额,修好了你们可替我感激涕零去吧。

萧寻章看向刚刚说话的小御史,问他:“你要我感激谁?我又目无哪门子礼法了?”

被摄政王点了名,小御史始料未及,磕磕巴巴地说道:“自......自然是天地祖宗。你一意孤行要将出身风尘的生母入庙,将太后置于何地!怎么不算目无礼法!”

如此直白地忤逆当朝摄政王,倒也并非是他英勇或莽撞。只是若他因劝谏死于这位纨绔无礼的摄政王之手,他便会从籍籍无名一跃而上至名垂青史,而摄政王此生声名狼藉,再也洗脱不得。他料定萧寻章只要不是头脑发昏,便绝无可能下此狠手。

萧寻章确实不会同小御史计较,他转向龙椅后帷幕,问道:“太后不愿去祭拜长辈吗?”

朝堂在萧寻章开口时便已静了,他们听到幕后传来太后的声音:“祭拜长辈,天经地义。”

萧寻章满意地看向众臣,说:“太后都发话了,还是快些让长辈入庙的好。耽误了祭祀,才是有违礼法。”

萧寻章点了邓易,说:“至于钱么,你们能为太后的佛堂修得那么快,自然是有办法的,对吧?”

邓易不知发生了何事,但眼前情形,他也只能咬牙应是。

朝堂寂寂,辛公公又欲掐着嗓子喊:“无事退朝——”

萧寻章却又发了话,他含笑说道:“辛公公,急什么?朝中一团乱麻,瞧瞧这满堂仕宦,连腰间玉带都分出个泾渭来。却辨不清何为礼法,我身为监国摄政王,整顿官风,也是分内之事啊。”

堂下世族百官回想起元和元年萧寻章之举,脸色逐渐精彩纷呈了起来,看得枢密院众人暗道解气。

--------------------

[1]为武者,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孙子兵法》。

[2]平襄路:本文的地方行政划分主要参考了北宋,最高一级是“中央”,就是前面提过的郑都。次一级是“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平襄路就是这一级的。再次一级是“府、州、军、监”,相当于现在的市,本文这一级的地名都会用“府”字结尾。最末一级是“县”,就跟现在一样了。

上一篇:意难平下一篇:假设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