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棉打着哈欠,看着李诏里外穿了三层的模样,努力睁着眼睛瞧着李诏打扮好的沉甸甸的脑袋,小声地道:“好看是好看,诏诏姐姐是真好看。可是……做大人太麻烦了,头不重么?我还是不当大人了。”
“换两套衣服就嫌麻烦?”李画棋噗嗤一下笑出来,又责怪,“这懒惰脾气不知是从哪里学来的。”
赵棉笑得眯起了眼睛,回头看了一眼李诏,又对李画棋说:“谁是我娘亲,我就从谁那里学的。”话完,又揣着几分小心翼翼。
李画棋呼出一口气,满眼无奈的宠溺:“越来越无礼了啊你。”
赵棉知错一般笑嘻嘻地抱住了李画棋的手臂,怕被再批评了,便不再胡闹。
“阿棉可乖着呢。”章旋月看着赵棉道,“小姑娘都是一眼就长大了。”
李画棋摸了摸赵棉的头,似是感慨,难得放下架子,同章旋月贴心道:“若非嫂嫂你悉心照顾,诏诏也不会长得这么好。”
章旋月温婉地笑了笑:“我是做母亲的,什么事皆是应该的。”
李诏觉得是应该在此时弯一弯嘴角,却一时语滞,不知该说出什么感人肺腑的话来,还是有些见外地道:
“这些日子母亲也辛苦了,今晚学完礼仪,我们就早点歇息罢。”
“好,明儿还要累上一日呢。”
*
翌日。
因章旋月操持得力,又有相当一群人帮衬着,管教嬷嬷带着她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李诏实则并不费什么脑筋,只是照本宣科地画葫芦罢了。
老夫人周氏、李罄文与章旋月坐主人位,李画棋算是正宾,婧娴在一旁托盘,立于场地西侧,面朝南,将发笄、发簪、钗笄依次排开。赵棉也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立在李诏边上充当赞者。
礼乐声起,李诏换了采衣立在东堂内,初加了檀木发笄以及素藕襦裙。再加嵌珠发簪,尾部有流苏,尔后披上鹅黄暗纹的曲裾深衣,以柳绿为腰封。由李画棋替之戴上钗冠,婧娴又呈上水红镶海棠红的广袖长裳礼服,逐一佩绶粉晶翠玉等饰物。
被重重的礼服压得有些喘不过气,只是腰上也束了好多层,乃至午时的李诏没什么胃口。婧娴见此,特地替她倒了一壶凉茶。
一早下来,仪式在无外人的情况下,顺顺利利地完成了。
下午稍作休息,方是迎来宾客,准备以醴酒敬人。
李府门前自然是宾客盈门。
因李罄文如今在朝中的高位,亦得益于李诏姨母是当今皇后的关系。
本是氏族之间的一场简单宴席,却因官家驾到,将之成了一场“天家”的庆祝,于是乎这及笄礼上歌舞规制与酒食筵席又皆令礼官去打点了。文武百官宗族世家们又何尝不想在宫外见到高高在上的帝王赵适,也在所谓的“家宴”中分得一杯羹,好似自己也与皇族沾亲带故了。
李罄文料如是,眼见此,只是默许。他借了李诏及笄的名义,却并不期望李诏是今日的焦点。
这是父女二人都心照不宣的事。
因而李诏实则不将今天当作她的生辰,或者说她本就对生辰云云的事儿淡薄。而不咸不淡的神色,在他人看来她或许还在为未曾见过面便离世的母亲而伤怀。
被当成孝女也未尝不可,李诏想,因为所谓生辰,是生她之日,也是亡她之日。
帝后一改往日着装面貌,没有礼服华冠,轻简许多,好似家人之间的来往,拉近了与李府上下众人的距离。
大多数人自然看在眼里。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QYY_0418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QYY_0418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十二章 投壶???“你自打生下来便是钦……
东厢送来的贺礼被堆得满满当当,李诏被唤去开礼。
路过屏风,几队乐师身着红衣,已经开始吹打。李诏等着父亲的发话再出来,将自己当成供外人观瞻的一样宝物。
李罄文环顾四周,致辞道:“李诏弃幼志,顺成德。邀诸位齐聚,于西阶醴酒。”他举起酒杯,李诏便穿着三加后的厚重礼服,从屏风后出来,朝着帝后以及宾客的方向先行正规揖礼,又朝祖母父母深鞠躬,再面向正门挂图处拜礼。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李画棋满眼欢喜地替李诏拆去头上的发钗,从婧娴备好的托盘上端起发冠,戴在李诏的头上。
李诏感到有些疲惫地笑了笑,李画棋作为正宾,接过醴酒,又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李诏按着昨日章旋月所教导的,行了拜礼,接过醴酒,面向众人稍稍小饮了一口酒。
忍不住眸光顾盼四周。
然她目光所及之处,并没有那个人。
自然是料到了这样的结果,李诏是心知肚明的。
念头不过一瞬,又依循着礼数,将杯子朝下,倾倒以祭拜。
“今日小女及笄,有幸宾客满堂,三加三拜之礼已成。”李罄文此言便是宣告这套做给外人看的一化繁为简的形式已经结束。
只是,李诏还没有“字”。
笄礼上最重要的这个“字”,好似根本也无从与外人道。
她李诏这名儿实则是皇帝赵适信手一挥而起的,不然谁敢以“诏”为名?因她是李府长女,李罄文自然也就顺势着按着这名儿给李询、李谢起了名。
纵然李诏这身皮囊冠服都是李罄文给的,却觉着这位父亲始终还是欠了她一些什么。
从前说不上来,直到今日赵棉偷偷地拉了她的袖子问:“诏诏姐姐怎么没有表字?”
李诏才陡然意识到了这件事。她成人了,理应外人不该直呼其名了。
李诏回头看了一眼父亲李罄文,心下明白了其中含义,亦有几分猜测。
为了不令他起的“字”盖过帝王给的“名”,恪守君君臣臣,这是一种可能。
《礼记》写明“女子待嫁,笄而字”,无字则无嫁,便不会有其他随随便便的人见势立刻来提亲。这是第二种用意。
第三,也是她不想去确认的最后一点,日理万机的李罄文根本不在意她是否有“字”,还未给她起好,于是也不方便公之于众。
“叫名儿不是更亲近些吗?”李诏或是站的太久,头顶冒出了几滴虚汗,又拉着赵棉的手入了座,“你总归叫我姐姐。”
李诏方坐下,又立刻被杨熙玉身边的宫女唤到帝后跟前。
恰巧沈绮来了,还未能和她说上几句,李诏只能先拉了她与赵棉作伴。
回头望了一眼,那赵棉听得沈绮的胡诌听得极为认真,似乎沈绮与谁都能立刻熟悉起来,于是李诏便安心去觐见。
说是帝后跟前,实则她是被拴在了太子赵玠的对面。
赵玠显然不明所以,根本觉察不到他的母后不领亲生的公主赵檀,却带他来李府观礼的用心。
赵玠不知缘由,也犯不着由李诏来戳破此事,就当作自己也何事都一概不知。
“今日辛苦了,这身礼服适合诏诏。”皇帝先夸了李诏一句,皇后杨熙玉便舒心地笑道:“不是衣裳衬人,是人衬衣裳。”
“不辛苦,”李诏端笑着回道,“父亲与母亲已经询问了礼官的意思,精简过了礼制,本更应繁杂。”
听她此言,杨熙玉不免留意到了自己这外甥女头顶之上并无她前些日子给予她的那根玉钗,然皇后面色没有变化,只是浅笑道:“怎么不戴上?”
这句话和那日赵檀的语气简直一模一样。
看不出神色的姨母最令人感到无措,李诏便从袖口中取出了这根素净玉钗,道:“姨母给的太过贵重,今日头上顶了太多饰物,怕遗失也怕摔碎了,是而我将之收了起来。妥帖放好,这才安心。“
“诏诏姐姐的考量有理,可好好的钗子不戴岂不是更浪费?”赵玠插了一句嘴。
惹得皇帝才看清李诏手中用绢布裹着的玉钗是什么模样,神色略微一变,眸光从皇后身上转至自家儿子,却也并不点破。
“本宫给你戴上。”
这不是李诏第一次带上这根钗子了,每一次都诚惶诚恐。
不过短短几日,其中意味却越发加深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