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六零有栋楼+番外(40)

即使这时候的考题没有后世难,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拼命学习的结果,也因为知道自己知识掌握的不够,对知识就越发渴望,在大部分人都足够拼命的时候,即使有不努力的人也会被影响努力学习的。

简昭本来就是一个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他进入大学也是鱼入大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不可自拔,简小童本来对自己的专业就很喜欢,也有样学样,努力汲取知识,两个人就像较劲一样,拼命学习起来。

努力学习好像有瘾一样,简小童沉迷学习不可自拔,完全没有注意其它的事情,一个学期过去,听说第二次高考也已经快开始了,简小童他们回简家村的时候,很多去年没有考上的人都来找他们问问题。

简家村去年加上简小童简昭两人总共有五人考上大学,这算是绝无仅有的多了,附近很多村里一个都没有的,这多亏了简家村一向学习氛围浓厚。

除了简小童他们两人,还有两个简家村的,其中一个还是简小童的侄女,当初一起去考试的那位,简小童侄子差了一点,没考上,侄女擦线进了市里的师范学校,还有一个也是简家的,但是和简小童他们血缘就比较远了,考的是农业学校。

五人里只有一个是知青,是下乡很多年一直没有放弃学习的,也是学校后来扩建,跟简小童一起选到做老师的一个女孩,年纪也不小了,在简家村待了七八年,从十八岁就下乡,一直到二十五六岁才终于离开了农村,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城里。

这个女知青算是很坚定的想回城的那一批人,据说是她妈妈和继父用她给继妹抵了名额,不然轮不到她下乡的,不过她也没吃亏,到简家村的时候带了不少钱票的东西的,到了简家村也没有怨天尤人。虽然不会做农活,也努力学了,后来还争取到了教师这个比较轻松的工作。

村里对她也印象不错,一直想替她说亲,不过她一直很坚定,重来没想过要在农村安家,知道恢复高考之后,更是拼了命的学习,终于考上大学,回城了。

其他知青不是没有酸言酸语的,简家村的大队长不像其他的大队可能还会卡一下,这知青通知书一到,大队长就给开了介绍信了,完全没有为难。

因为有现成的例子摆在这,村里人今年准备高考的人只多不少,简小童他们家天天都有人上门请教,简小童和简昭干脆向村里借了教室,每天给他们上一上午的课,虽然不指望得到每个人的感激,但读书确实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人愿意努力,简小童觉得自己能帮就帮了。

简家的几位长辈也没有对简小童和简昭的决定多说什么,简爷爷甚至为自己孙女这种行为感到欣慰,简爷爷算是家里宗族思想最重的,除非真的对家里人有不好的影响,简爷爷是觉得为宗族做点事情是很光荣的。

更何况其中还有孙子重孙子辈的也在受益,没错,简小童几个伯父家的孙子孙女只要符合条件的,也都准备高考,连简老三的儿子也报名了。

简父虽然算是全家最不喜吃亏的,不过对于这事简父也没有说什么,现在大学生值钱,要是以后他们能有人记得乖女的恩情,能对乖女有一点帮助,这次的施恩就不算亏本。

还有就是简父敏锐的从简母对城里的形容发现了现在的情况,这市场好像越发活跃了,要是真的能做生意了,那不如自己全家都搬城里去。

别看简小童他们才去一学期,这留在家里的人是怎么也不习惯啊,特别是简父,本来对简小童就是疼到骨子里那种,简母又去照顾女儿了,这老婆孩子都不在身边,简父是干什么都觉得不舒服。

只要能赚钱养家,那跟着去城里也没什么不好,反正简父也不喜欢地里的活,要不是种地上工才能养活自己,他早今年就不干了,现在他虽然教书只有下几个月的地,但还是累啊。

简母开始和父母合计这些事,又去找了一趟简大姑商量,简大姑虽然没有想过离开村子,但是如果真的能自由做生意了,对她来说也是好事。

简爷爷简奶奶一开始是不同意的,他们虽然不是那种把土地当作命根子的人,因为小时候的教育就不是这样的,但这么多年过来了,离了土地就活不了,这是最后的后路,不能轻易断的。

再有老宅在这,也不能说离开就离开,这可是祖宅,一旦离开了,以后回来还能有这么鲜亮吗?

简外公知道这事后也不太同意,他是单纯的小农思想,舍不下土地,还有就是他这个手艺也需要原材料,到了城里样样都得买,这他可舍不得。

张氏是最想的开的,她这把年纪什么没有经历过,搬家对她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不知道她这把年纪能不能受得了颠簸,她可听简母三人抱怨过晕车的事情,也见过他们晕车后的状态,那可像要折腾死人一样。

简父是越想越坚定的,就不停的给父母和岳父做思想工作,什么又不是一去不回,女儿他们放假肯定就回来啊,什么城里东西肯定更好卖,虽然原材料要买,但差价在这,肯定赚的更多这类的。

在简小童和简昭每天除了练习自己的课业之余还给高考的学子补课这段时间,简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劝说全家跟着简小童他们进城读书。

这年的高考也跟以后时间完全不同,即使算的上是晚了十多天的考试,对这些人来说,时间也是完全不够的,简小童他们满打满算也没有帮他们补习一个月的时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高考就已经到来了。

等简小童松一口气准备好好陪陪家里人的时候,就听到简父说的全家都要陪她读书去。

???什么???

诧异之后就是高兴,简小童本来就是一个恋家的小女生,如果家人能一直在自己身边那当然好了。

接下来的时间,简家各个长辈就开始为离开做准备,收拾东西这些倒是不急,就是对家里这些东西的处置得慎重,特别是家里的老宅,必须经常打扫,有人走动有人气房子才不会破败。

还有粮食工分这些,分粮食的时候没有在家,得提前跟大队长说一下,出门的证明这些也要大队长开。

在高考成绩下来之后,简家村又一次考上了几人,考上的几人都提着礼物来感谢简小童和简昭,他们两人分享的那些学习方法和知识确实帮了不少忙。

村里又热闹了一阵,在将要开学的时候听到简家全家都要去城里,就算有不理解的,但大部分都说简家出了简小童简昭,肯定有大出息,在城里养活一大家人都没任何问题。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简家村包括周围的村子,大人们都以简小童他们来激励家里的孩子,不仅自己学习好,考上好大学,还能带着一个宗族的年轻人都出息。

这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要不是现在不兴那些,简家村真的想给村里考上的学子包括简小童他们都大摆筵席,举族庆祝。特别是经历多的老人们,简爷爷几个哥哥本来打定主意不跟简家来往的,这次也难得的在村里夸了简小童两人。

全家进城

“快进来看看,虽然没有家里大,但是还是能住下咱们一家人的,院里也能种些小菜。”

“是小了点,不过城里都这样,比他们那种楼房好。”简父撇撇嘴,反正他去换东西的时候见过那种楼房,说起来好听,其实连厨房都是在门外,厕所还得公用,他可不喜欢,还是红妹了解大家,知道家里人都喜欢老宅子。

“确实不错,这院子还种着菜呢?挺好。”简奶奶对院子里简母回家之前种的菜很满意。

“对,本来是跟家里一样铺着石板的,我想到这城里又没有自留地,小菜葱葱都要买,干脆就撬了种菜。”

简家几位老人已经做好了进城住鸽子房的准备,那村里不是有个去年去城里照顾女儿月子的人嘛,回村之后就到处吐槽说在也不想去城里了,住的地方都还没家里猪圈大,还一大家子几口人挤在一起。

村里孩子再多,房间再不富裕的人家户也没有三代人挤一张床,老娘,没嫁人的女儿,还有孙女,一张那么小的床挤好几个人,还有打地铺的,那叫一个不舒坦。

简奶奶他们虽然听简母说过买了小平房,却也不知道具体的大小,只往小了去想,等真的看到之后倒是很满意。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