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714)

作者:青薇筱语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自己总是说青云飞是这样的人,其实自己也未尝没有一点这样的想法。

哪怕,是某个方面比其他人稍微出众一点,也会让自己欣喜不已。

特别是还被母亲灌输了和身边亲戚朋友,邻里邻居之间的攀比心理。

人啊!虽然嘴上各种嫌弃母亲的各种做法,不知不觉间却还是各种模仿的。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底层动力;遗传等先天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目标,也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合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

阿德勒这些理念是建立在他个人经历上的,是他亲身测试过有效的。

同时也不是单个案例的特殊,而是自成体系的一流派心理学。

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三大巨头。

第957章 共生的两面性

阿德勒和荣格本就是弗洛伊德门下弟子,只因学得用心,悟得透彻,才得以自立门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有一位小朋友,他的童年有点惨:从小就体弱多病,差点因为肺炎死掉,还得过佝偻病,所以个子很矮,运动能力也差。

就连运气也不太好,他居然出过两次车祸,成绩也不行,班上倒数,所以整个人就很自卑。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底子差、又自卑的小朋友,最后居然逆袭了。

他努力学习,从班上倒数变成了尖子生。因为小时候总生病嘛,所以他就想当医生,最后考上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更不得了的是,他还受到了全世界最出名的心理学家的赏识,跟着他学习了整整9年,成了一代心理学大师,最终创立了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

这一套理论,就包含着他通过超越自我从而改变命运的经历,以及关于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是楚丽华对阿德勒崇拜以后,找到的他的个人经历。

现在,楚丽华也想效仿他。

在自己最想改变的领域闯出一片天来。

她想用自己的故事,结合自己所学,最后来勉励同样遭遇的人。

楚丽华开始了自主学习心理学和医学的道路。

她不知道该舍弃那个,所以,两方面都去学,然后参加自考。到时候,考哪方面掌握得更好,就继续往那方面发展。

目标定了,需要一步步详细流程走下来,才能有所建树。

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是人天生的攀比心理吗?

在阿德勒看来,无论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一定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一定想超越自我。

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想着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好一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个体心理学的分析,是因为有两种人类最底层的情感在背后推动着我们:

就是之前楚丽华已经用自己分析过的两种,一种是自卑感,一种是优越感。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自卑感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能有些人条件不好,或者信心不足,才会感觉自卑。

但阿德勒说,不是这样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所以在他的个体心理学里,自卑感是一个核心概念。

这样,就正好契合了楚丽华的心灵缺口。

不过,刚才只是笼统知道了这两个概念,用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自我的反省。

既然要真正的好好升华自己,那么,就得要用阿德勒本人的定义来精确辅导自己。

阿德勒说:有些人看起来比较害羞,或者做事情畏首畏尾,或者像他自己那样,小时候体弱多病成绩差;说这些人自卑,楚丽华都能理解。

但那有些看起来很强势的,甚至很自负的人,他们难道也自卑吗?没错,在阿德勒看来,这些人也自卑,甚至更自卑。

他在自己的书里举了个例子。说有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看到了狮子,他们仨心里都很害怕。

第一个孩子就躲到妈妈背后,说:“妈妈我要回家”。

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都吓白了,但是嘴上说:“我一点都不怕”。

第三个孩子瞪着眼睛,好像很英雄的样子,还问妈妈,“妈妈,我不能向它吐口水呀?”

阿德勒说,其实这仨孩子都怕,都心虚,但表现方式不一样。

自卑也是一样,有些人看起来很自负,实际上是因为内心很自卑。但他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没办法,所以只能自欺欺人,强行让自己相信“我比别人厉害”,要不然就活不下去了。

这么一来,他内心其实更自卑了,但是外在表现好像是很强势的样子。

想想,其实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纸老虎”嘛。这么一说,楚丽华觉得自己可能就明白了。

我们人人身边都可能有这样的人:说话做事不容置疑,哪怕你提出一点点反对意见,立刻就翻脸了,或者给你小鞋穿,因为他太心虚,经不起质疑嘛,外强中干,内心自卑。

想想,反驳最大声的,其实就是心里最没底的。

楚丽华想起曾经在文山独自一个人守店时:关门了,门外有动静,他人其实吓得半死了,但是,还是用很大的声音问外面是谁。

直到,动静消失,又过了许久,她才敢蹑手蹑脚走到门口,竖起耳朵听听。

确认外面确实没人了,她才敢放心会去那个隔出来的小床上躺着。

手里握着的手机,界面是已经按好了的110,只等情况不对,就立刻拨打出去。

……

所以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接下来一段话,让楚丽华眼前一亮,阿德勒不是说有自卑感就不好,恰恰相反,他认为自卑感很重要,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动力,是人类文化的基础。

为什么这么讲呢?带着问题继续往下寻找答案,他说的自卑,其实是人对自身状态的一种不满,所以人人都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

也就是说,在个体心理学里面,自卑感是一个基础概念。它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一种不好的心态,而是一个中性词。

除了自卑感以外,还有一种人人都有的心态,叫优越感。

阿德勒说,人人都有自卑感,而且人人都想弥补这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这两种感情,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优越感,也就是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跟他个人的自卑感有关。

阿德勒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很多医生在小时候都经历过家人或者朋友死亡的场景,所以他们就有一种自卑感,认为人生不安全。

为了弥补这种自卑感,就选择了做医生,去跟死亡对抗,借此来实现自己的优越感。

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优越感并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也不是只有一种实现方法。

第958章 不一样的母亲

很多人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获得怎样的优越感,只能慢慢摸索,即使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有不同的实现办法。

你采取怎样的办法弥补自卑感,实现优越感,就体现了你的性格,或者按照阿德勒的说法,就体现你的人生态度。

所以在个体心理学看来,自卑感就像是一个在背后提供推力的发动机,优越感就像是一个在前面牵引着你的火车头,这两种感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动力,让你在提升自己的轨道上飞奔。

这么一解释,楚丽华瞬间明白了,本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面,另一面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不过,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阿德勒特别提醒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自我超越当然好,但是千万不能跑脱轨了,不能因为太焦虑而跑错方向,进入自卑情结的误区。

什么叫自卑情结呢?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就是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不敢面对困难,那就只能把这个问题摆到一边;然后回过头来,从乱七八糟的小事中寻找优越感。

大概就是大家所说的纸老虎,其实就是一种自卑情结吧。纸老虎们自己做不好事情,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但是他们可以不让你批评,把压制批评这件事做好,他们就能获得优越感。

阿德勒在自己的书里记录了自己一位病人的故事。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