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713)

作者:青薇筱语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楚丽华把这些年的经历,一点点回忆一下,甚至,有了一种想把这些“不堪的过去”写下来,发表。

让更多的人引以为戒。

让他们看到,这样“不堪”的人,也能一点点蜕变。

我们与世界相处,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面对苦难人会有不一样的应对方式。

这种应对方式的差异是怎么出现的呢?阿德勒认为,主要是对于优越的渴求和对自卑感的抗拒。

自卑和追求优越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卑心理,比如说看到光彩照人的女神我们会觉得自己差得好远;

又比如见到某个领域的大神,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好菜。但是这个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正是这种感觉推动着我们超越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向着更好更强大的自己前进。

从这个方面来说,自卑反而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最终让我们达到卓越。

自卑是有两种程度的,一种叫自卑感,一种严重的叫自卑情结。自卑感不是病,自卑情结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了。

自卑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的一种复杂情感,可能在遇到某些我们不擅长、不熟悉的事情时,这种感觉会比较明显,而在我们做自己拿手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存在了。

比如说我对着自己喜欢的人,紧张到说不出来话,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但是我和其他的朋友都能正常地聊天,那就不能说我们是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

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过分的自卑情感,就像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往后缩,都觉得自己不行。

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的有自卑情结的,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所以我们平时说的很多情况都是第一种的自卑感,就是一种心理的平衡被某些人某件事情打破了。

比如说年底考核,部门同事都是A,只有自己是C,这种落差就会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让自己觉得尴尬。

在我们受到挫折产生了自卑的情绪之后,可以通过转化为动力实现补偿。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心理平衡被打破,产生自卑感,通过补偿建立优越感来抵消自卑感,强化优越感。

这里的补偿也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死磕到底,哪里不会练哪里。

就比如说那些残奥会上带着假肢跑步的运动员,以前口吃的演说家等,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种就是从另外的方向补偿。

比如说我不擅长和人交流,就可以去做一些科研、创作的工作,这些工作和人打交道的少。

如果是个特别善于表达的人,就去做销售、教师这样对和人交流多一些的工作。

再比如有些人有身体残疾就从事脑力活动,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霍金,没有手脚的演说家尼克·胡哲等,都是那些有着先天不足的人,但是通过其他的长处来补偿自己,让自己在总体水平中与大家均衡。

看,自己早就积累了够多改变自己的方法了。

只是,因为内心那些自以为是的“捷径”,才一直拖着不愿意改变。

害怕没有了那层外壳,就没办法像现在一样“肆无忌惮”了。

第956章 洗心

补偿心理有些时候是好的,毕竟可以让转移了钻牛角尖,也确实在某些方面有些领悟了。

但也有跑偏的可能性,一种就是自暴自弃的退缩反应,一种就是过激反应的过度补偿。

过度补偿是过分放大某一方面的成功或者长处,其实是掩盖了真实的自卑心理,并不是正视自己的问题去改正,而是从别的方面来证明自己可以。

比如说游戏上瘾的人,很多是因为学习或者工作不顺利,就到虚拟世界中打怪、升级,获得称号和奖励;

在学校喜欢打架的孩子,也是通过欺负别人来获得“我很厉害”的错觉。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就是因为在女朋友面前觉得自卑,产生了追求卓越的动力,在成功后,通过“炫耀**费”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感;

当心目中的女神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还是觉的自己很卑微,面对喜欢的人还是不能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

用阿德勒的话来说就是,这种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

退缩反应就是在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后,不去进行补偿,而是认为自己就是笨,就是没有能力,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这样就容易让自己的自卑感慢慢地转化成为自卑情结。

自卑感其实是和我们童年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父母包容、爱护小孩,小孩就不容易感受到不平衡;如果他们忽视、冷漠,那么孩子就容易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特别溺爱孩子,那孩子一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或者是过度补偿。

比如一个小孩子,她的妈妈经常说隔壁的小明学习那么好,你看看人家,这时候小孩就会产生自卑感了,觉得我是个笨蛋,妈妈不爱我。

如果妈妈说的是,隔壁小明虽然学习好,但是你也很努力,妈妈相信你能做好,这时候这个小孩就会产生优越感,妈妈是爱我的,我只要努力,就可以超越别人。

所以自卑感带来的大部分怪异行为,归根到底都是因为缺爱。小时候的环境没有办法选择,也不是每个父母都会正确地教育孩子,他们都是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方式在教育。

有自卑感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试着让自己忙碌起来,用真正的成绩去建立自己的自信,在自卑这件事上,只有自己救自己,别人是没有办法的。

回想这些年,眨眼之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了。

人生中有几个三十年啊?

这一想,似乎自己还真没有什么事做的特别成功的。

可大的没有,小的……却是不少吧?

哈,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带着不自信吧?

看来,李笑来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有时候,一种情绪没办法改变的时候,就用另外一种替换它。

不如说,高兴的时候,肯定就没办法悲伤了。

那么同样的,有了优越感,自卑感就会被取代吧?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人天生就有自卑感,也天生就有追求优越感的本能。但是追求优越也有两种,一种是与社会共生的优越,一种是追求个人的优越。

个人的优越,需要的先决条件太多,要不先来与社会共生的优越?

楚丽华在试图为自己找着捷径。

阿德勒也非常强调社会文化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与社会共生的卓越才是真正的卓越。

因为虽然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就算我们某个人再牛再厉害,也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我们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现在社会已有资源的基础上的。

这种优越感是对比自己,发现自己有进步,发现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和我们所说的纵向比较有点类似。

之前我们也说过,如何建立自己的自信,是拿自己和以前的自己比较,而不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同时,别人对自己的敬佩也是我们优越感的来源,这个很容易理解,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同时优越感还有唯一性,这也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既可能是我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技能,也可能是我们独特的性格,也可能是我们之前的特殊经历,总之都是别人所没有的东西。这是追求社会共生的优越。

这一看,似乎,自己以前真的也做过不少类似的努力吧?虽然那个时候对这些各种名词并未知晓。

但追求个人的卓越,楚丽华还是有些放不下。毕竟生活在这样一个处处有人做对比的社会里。

这种方式简单点来说就是通过打压别人来获得快感,或者是通过炫耀来获得关注,通过抨击别人,让别人不爽来让自己痛快,忽视了别人的需要,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比如说那些喜欢做一些过激行为哗众取宠的人,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关注自己。

这样的追求优越其实叫作优越情结,就是为了显眼而显眼,为了优秀而优秀,觉得快乐的方式就是让别人一下子感到自卑和不高兴。

被阿德勒这么言辞直接的一解释,楚丽华有些讪讪。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