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开篇讲了玛丽的例子。
每次玛丽带孩子去买鞋,最后都会闹得很不愉快,因为她嘴上总是鼓励孩子挑自己喜欢的鞋;
但是当孩子们真的选中一双鞋的时候,她就开始挑剔这双鞋不是颜色不好就是款式不好,然后把这双鞋贬得一文不值。
孩子们本来挺兴奋的,想要新鞋,但是经过几番打击之后,他们开始妥协了,“妈妈你随便吧,挑哪双都可以”。
于是玛丽拿起两双鞋,反复比较斟酌了很久,最终选定了一双,才离开了鞋店。
但是,孩子们已经精疲力竭了,完全没有了穿新鞋的高兴劲。
玛丽故意这么做吗?并不是。但是她好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样,每次都这样,在回家之后,还得给孩子们道歉。
但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老是重复着连自己都讨厌的行为?
重复自己讨厌的行为……
楚丽华想起自己总是明明知道便宜没好货但是,总是莫名其妙屯了好多看上去便宜实际上没什么大用,甚至可能根本用不上的东西。
因为这个,青云飞也没少奚落自己。
太像了,楚丽华现在看书,一边看,一边套上自己的人生,估计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改变自己“从前”。
不然,看过了,记住了,但是,和自己却关系不大。
书中给出了解释,这种行为,跟玛丽小时候的挫败经历有关。
他们家兄弟姐妹8个,她妈妈每次带他们出去买鞋的时候,都要赶着大减价去,商场都是人,她总是在慌乱中仓促地挑选鞋子,新款太贵妈妈舍不得买,所以玛丽总是买不到最理想的。
她妈妈花钱也很不情愿,还总是很爱生气,所以玛丽一想到买鞋就很痛苦。
第949章 可一起精进的连带关系
导致玛丽成年后的焦躁行为,并不是现在买鞋的经历,而是多年前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这也影响了她跟自己孩子的亲子关系。
同样的经历,比如楚丽华小时候,母亲经常因为讨厌她的哭声,就不声不响地离开家,她就会一直寻找母亲,怀疑是不是自己被遗弃了。
当自己离开自己的孩子时,就会感到很焦虑,给孩子带来压力。
再比如,儿时惧怕打针,穿着白大褂的那个凶巴巴的医生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恐惧,当你成为父母,面对孩子难受哭起来的时候,就会感到紧张和烦躁,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
还有最让人抓狂的就是,楚丽华的情况和玛丽好像。
是。别看母亲后来接自己回家了以后,会带着她去买东西。
可是每次,都是以价格来判定是否购买的。
她真正喜欢的,都只能看看,买了退而求其次的价格合适的。
现在,她也会因为各个店里打折的特价而买回来不少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的各种衣物。
所以才会在给孩子们买东西时总会有种肉疼的感觉吗?
那,孩子们会感觉到吗?
给青云飞买东西也是,挑便宜的,然后告诉他一个价格范围,让他自己猜。
因为怕他不能接受……
所以以往的经历不单单会影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会影响对待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方式。
也许青云飞的童年很快乐呀,没什么问题,可以教出健康乐观的孩子。可他这样的人真的就是最好的吗?
不照样也有些缺点是自己接受不了的?
不,不,或许,是自己的心境问题。
毕竟,并不是每个童年幸福地人都有这个问题。
但是自己经常因为青云飞的某一个行为跟他吵架,莫名其妙地发现某个行为自己特别不能容忍的时候,不是快刀斩乱麻,而是就要停下来想一想。
人们早年的经历,或者叫精神创伤,并不会让当时的自己明显地感受到,它会藏在你的记忆深处,某个时刻,可能突然闪过自己的大脑,或者带给自己某种情绪。
特别是看过各种心理学书籍以后,更是忍不住往自己身上套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人脑对记忆的提取机制。
人类的记忆有两种,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这个怎么理解呢?人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的神经系统看来,都是接收到的一系列刺激动作,人脑在接受到这些刺激后,经过脑部神经元的活动,会把这些刺激转化成信息,储存起来。
在需要的时候,人脑会调取这些记忆。
但是,这个调取方式,可不一定都是我们有意识的行为。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有意识地回忆过往经历,这个时候大脑提取出来的信息,就是外显记忆。
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在人无意识的情况下,记忆自己就跳出来了,这就是内隐记忆。
多数情况下,之所以会形成内隐记忆,是因为人类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在经历痛苦的时候,人在心理上有意识地忽略了他人带给自己的惊恐的感受;
但是大脑并没有偷懒,还是把这些信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储存了起来。
当我们的生活出现了跟之前的痛苦经历相似的情形时,这些潜藏在人脑中的内隐记忆就会不请自来,人们不会觉得自己在回忆某些东西;
但是却能切实体会到这些痛苦经历带来的不好的情绪;或者烦躁、或者悲伤、或者压抑等等。
好像这些事情刚刚又发生了一遍,让你从心底里因为抗拒之前的痛苦经历,而抗拒所有与它相似的行为和它们引起的不良情绪;
所以也会特别不喜欢某种行为,不准别人这么做,如果谁这么做了,就会认为是在冒犯自己。
难怪,有时候,自己总是叹息心理学真是厉害,自己居然找了一个和父母性格极为相似的青云飞。
实际上,他仅仅是因为某些行为像罢了。
所以,内隐记忆是导致痛苦情绪的重要原因。
对于往过出现的痛苦经历,如果没有妥善处理,相当于人们心理上并没有过去这个坎儿,但记忆很诚实地提醒着你的痛苦。
这些时不时出现的内隐记忆,甚至会构成你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在你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回应模式,不断地伤害着你跟孩子的关系。
而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童年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孩子尚未成型的性格。
这就是以往的经历会影响你教育孩子的方式。
内隐记忆是导致痛苦情绪的重要原因。如果过往经历的痛苦没有在心理上得到妥善处理,大脑关于这些经历的内隐记忆就会跳出来,提醒你的痛苦。
如果父母有一些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就会导致历史反复重演,父母很容易将自己过去不健康的行为或者心理模式传给孩子。
所以,其实只要妥善处理好了那些内隐记忆,不但是可以治愈童年留下的创伤,还能让自己和孩子们的父母子女关系,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这才是初衷啊!
一想到就算老了以后,依然是母慈子孝的天伦之乐,楚丽华就觉得这些弯弯绕绕的心理学文字,变得异常可爱起来了。
父母与孩子的不同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不同的依恋模式。
这是自己最开始学习心理学就知道的。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在一点一滴跟父母形成了依恋关系。
如果孩子和父母经常有亲密的联结,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够积极回应,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保护,那么他们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是一种安全的依恋。
孩子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因为他觉得“如果我能够与外界很好地沟通,我就可以找到办法解决问题”。
这种依恋关系是安全的,能够为孩子接触世界打下基础,是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基础,还会对孩子的交际能力、抗压力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950章 再次深陷囵圄
可惜,并不是每对亲子关系都是安全的依恋关系,就像楚丽华和他的父母,父母身上未解决的问题,会时刻影响亲子关系,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就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
所以,这也不能怨他们,他们也是受害者。
楚丽华想着晚上给父亲打个电话,先简单聊聊家常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