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707)

作者:青薇筱语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记得在哪本书上看过一个案例,一名女性来访者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的父亲是十恶不赦以及非常无能的人,直到长大了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父亲在辛苦养家,而母亲才是无理取闹的那一个;

但幼年的她因为常常听母亲对她讲父亲的坏话,所以一直相信父亲就是个坏人,还多次做出过伤害父亲感情的事。

这个发现让她非常崩溃,她从恨父亲变成了恨母亲,但是这样做并不能让她从痛苦中解脱。

是吧,有些真相,只不过是被身边亲人的时时念叨而遮盖了真相吧?

不想要一直沉沦于这样的痛苦里,就必须尊重真相,跟着自己的心走。

很显然,例子里的女性,无论是憎恨父亲还是憎恨母亲,都不会让身为人女的来访者感到快乐。

只有接受真实的父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之上,并去感谢父母和身边人已经给予我们的一切关爱,我们才能发现已经拥有的东西是多么美好。

是了,他们对自己也不是全然不在意的吧?

关爱?

虽然对于自己来说可能并不是。

但,楚丽华想起自己不得不无奈地跟青云飞解释,“他们那一辈的人就这样,总觉得把家里最好的肉多多的给最在意的人吃,才是表达关爱和满意。”

想想,这话从自己嘴里说出来过好几回了吧?

作用呢?只是为了化解在青云飞这里的尴尬。

其实,自己的内心是无奈和……有些形容词说出来似乎不太好。

反正,自己话是常这么说,可并没有说到自己心里去。

事实上,那确实是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而她的强迫和恼羞成怒,也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太过不识好歹了吧?

修炼自己的真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门打开。

只有把心打开,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自己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深厚的感情才能建立。

只要我们学会认识真实的眼前人,积极修正自己内心的创伤,认真倾听对方的心声,重视对方的心理感受,每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真爱。

其实,武志红的观点强调的是要基于对生活的洞察和分析,使得大众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和成因。

这一心理学流派的观点是非常值得我们了解和思考的。但心理学从来不是一家独大,每个流派以及心理学者都必然有他的局限和优势。

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在接受不同的观点时,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带着批判的思维去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还有一点,每本书都强调了。心理咨询是一项非常复杂且专业的工作,每个正规的心理咨询师都是经过严格的系统训练,所以不建议读者盲目地进行自我分析。

可,实际上,出书不就是为了让读者可以自我分析,自我疗愈么?

自己走出内心的深渊。

需要的是强大的精神支柱。

孩子们就是她楚丽华最大的精神支柱。

所以,一定要尽快解决眼下的困境。

孩子们的成长等不起了。

不要让他们生活在父亲这个角色尚且不确定的阴影之下。

三小只的成长,一定不能重蹈自己的覆辙。

楚丽华开始继续找书,符合自己现在心态看的书。

现在视力恢复了一些,看书的速度也就提上来了。

以往,一次就能看三五个字,现在,一次可以看一整排的字了。

速度上可谓快了不止一倍。

因为主要心思又用在了找书和看书上,对于创作的讨论和学习又暂时告一段落了。

这让青云飞和孟宪祥都暂时松了一口气。

——“云飞,你也是真执着。当时那样就同意离婚了。现在却这般舍不得。别和我说什么为了孩子,孩子啊!多好的借口。”

——“祥子,她的疏远,慢慢让我明白一些道理。但是,在我没有完全接受她的思想之前,我想,还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哈哈,好小子。我就说嘛!那我这婚可得在你之后才结了。”

第948章 总是重复最讨厌的行为?

青云飞诧异,你结婚跟我有什么关系?

孟宪祥但笑不语。

有些人啊!不见到她落实了终生幸福,终究还是会记挂的。

而且,兰芝其实也还没有准备好吧。

虽然,她现在已经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在两个男人各自陷入沉思之中时,楚丽华读到了一段话让她深感脊背发凉。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40多岁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大学老师。他没有抑郁症,也没有一点精神紊乱的表现。

但是他的母亲生病了,危在旦夕,他的同事也被诊断出患了重病,而他却对这些没有任何感觉,他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

他是如此深爱女儿,但却非常担心自己是否能够给女儿带来幸福。他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当心理治疗师在问及他的童年时,发现对于父母的回忆很少,他能想起来的只是他们非常“有知识”;但从来不关心他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只关注工作上的成就和“行事的对与错”。

当他的父亲在他十几岁时去世时,他的母亲甚至没有和他谈论过这件事。

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正是因为他在童年时严重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和他的情感疏远使他失去了情绪处理能力,而正是对情绪的正确处理才能让正常的亲子关系建立。

这位父亲童年的经历,导致他与子女没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楚丽华脊背发凉的原因是,自己虽然从各种各样的书中“学会”了不少育儿的经验。

但是,楚丽华能做到的就是陪伴和一些简单的互动以及回应。

她这样做真的就可以吗?

或许,是因为自身没有感受过太多的父母亲情之爱,所以面对自己的孩子,其实她不去青云飞这个现在身份尴尬的父亲来得顺其自然。

孩子情商似乎是在很小的时候养成的吧?

是和父母时渐渐养成的吧?

自己虽然做到了互动,但是,这互动,给孩子们传递了有关情商养成方面的信息吗?

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并且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

比如刚才我们说的那位父亲的例子,童年的经历影响着他跟子女的关系。一想到类似的经历也可能发生在自己和孩子身上,楚丽华就不寒而栗。

比如是不是孩子的某一种行为总是会惹怒你?是不是你看到他大呼小叫地穿过门厅,把刚刚擦完的地板弄脏了,你就会觉得不可忍受?

或者当他临睡前非要缠着你再多讲一个故事的时候,你就会气得想要打人?而你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老是控制不住自己。

虽然是忍住了。可是,总感觉这分明就是小时候被接回家以后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盗版,因为,自己忍住了“咆哮”,而当时自己的父母,则是除了咆哮,还有棍棒加身,体罚伺候……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就是所谓由内而外的教养方式。

一件件事情就这样迫不及待等解决,楚丽华翻书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同时,也不在局限于自己买来的纸质书了。

网络上的,各种平台,一年的会员费就是两三本书的价格,似乎很值得。

既然从和青云飞那边的亲密关系以及和父母的亲情关系都暂时无法下手

那就还是从亲子关系下手吧。

正好或许能契合了“内在小孩”和“内在大人”。

翻了许久,一本美国畅销十几年的育儿书……

倒不是崇洋媚外,很多关于这些方面的知识,西方国家确实研究时间长了。比较透彻。

每个父母以往的经历会影响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就像刚才看到的那位父亲的例子,童年时期父母的冷淡造成了他成年后对感情的麻木。

就像自己的母亲和外婆,延伸到了自己母亲和自己。

这可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生活中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过往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导致为人父母后,遇到某些情境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就会跳出来,影响情绪和行为,进而反复影响亲子关系。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