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是为了更好的选出商品。实际上往往是体验选择的过程,体验选择的快感。
试想一下,把自己走的又累又饿,花了好几个小时,只是为了便宜十块钱,真的值得吗?
理论上往往是不值得的,但是我却经常这么做。(笑)用我家青先生的话来说,这几个小时,做点什么不能赚回十块钱呢?
哪怕是用来好好放松一下,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啊!
你看,以往我们都觉得,选择是一种心理机制。其实,它也是一种生理机制。
一旦失去选择,不光你的心理受不了,你的身体也一样受不了。这就是为什么说,选择本身的意义,比选项还要重要。
因为它是一种更底层的生理本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商家,都会给顾客提供充足的选项。
比如,有的手机应用升级的时候,会弹出两个提示按钮,“立即升级”和“手动升级”,或者是“夜里升级”和“马上升级”。
其实,不管点哪个,你都必须升级。但是,给出选项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欲获得了满足,对于强制升级这件事也就没那么在意了。
换句话说,选项满足的,并不是个性化的需求,而是共性的选择欲。”
刚才那个唱歌的女孩说,“你这么一说,还真是那么回事;比如我去买薯片,明明货架上还有一包,就是自己喜欢的口味。
但是就是不想买了,那时以为是嫌弃是人家挑剩下的。你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了,没得选了,心里不舒服了。”
孟宪祥笑了,“哈哈,这不是理性脑在给感性脑找理由做解释吗?”
楚丽华也笑了,“好家伙。我讲了半天选择,你居然只记住了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开个玩笑啦,我们最主要的就是有所收获。”
尧里瓦斯接话说,“对,只要有收获就好!我们每一次出行,都是满满的收获。真想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是啊!能一直这样下去就好了。”
楚丽华疑惑,“不可以吗?我们随时都可以出发啊!就是每一趟出来,开销还是不少,不过相对于你们不花门票来说我还是挺羡慕的。”
——“是啊!花销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我们虽然有国家发的低保生活费,但是每个月也就三四百块钱,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一些更实用的东西,可以自己赚钱养活我们的那种。”
——“其实,楚楚讲这些也是有用的。提升了我们的认知,还让我们有了偶像,可以学习偶像奋发图强。”
——“对啊!现在要是你能有个自媒体说这些,都会有人给你打赏呢。”
……
这又开始众说纷纭了。
但是,楚丽华觉得。收入肯定还是要考虑的。
这群人除了自己和尧里瓦斯,孟宪祥、兰芝、青云飞他们不算,都是没有收入的。
楚丽华觉得,以后,这样的活动。是不是该换个地方,家附近的免费公园?
然后,大家再一起讨论可以做什么。
单个人不行,那就互相扶持,大家一起想办法。
认知和个人心理的强化,应该是排在生存之后的吧。
这群人,除了需要心灵洗礼,更需要粮食果腹。
要活的有尊严,最好的就是先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这样,心理负担才会降下来。
楚丽华正在神游,讨论声忽然小了,刚才唱歌那个女孩说,“楚楚你继续把刚才关于希娜那本书的精华内容给我们讲讲吧。”
楚丽华点头,“好,我继续给大家讲讲。不过我也开始在思考,以后,我们这群人怎么自己养活自己。
这里先预定一下,下次,我们每个人都说一下,自己的特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三十个呢,我们担心的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的。”
这时,掌声又起。
待到掌声停,楚丽华才接着说,“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人类为什么偏爱选择,先做个总结吧,那是因为选择欲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工具之一。
对选择权的感知,是人类积极行事的根本。而且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选择已经塑造了人类的身体,成为一种生理本能。
是本能,就需要释放。换句话说,你不是偏爱选择,而是必须选择,甚至是不能不选择。
还有一点一定要注意,选择欲只是驱使你,必须要做出选择。它并不负责帮你分析选项。
分析选项是前面说的,理智脑的工作。换句话说,我们阻挡不了选择欲这个强大的生理本能。
但是,我们可以在后续的分析环节,提高选择的正确率。”
第844章 世纪难题,你妈和我同时掉水里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在面临选择时,怎么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说说,我们在面对选择时,为什么会出错?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正确的评估选项?
在希娜那本书里,她找到了很多种,影响选择决策的思维偏见。我从中选择了两种,生活中最常见的跟大家说说。
第一个叫信息框架偏见。意思是,我们在评估选项时,所使用的信息框架,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说白了,就是描述选项的方式,会干扰选择。比如,有一个地方爆发了病毒,有两种治疗方案让你选。
选择方案A,有30%的人会确保获救,另外70%无法获救。选择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是所有人全活,但也有23的可能性是所有人都死。
这时,为了保险起见,大多数人都会选方案A。毕竟,落袋为安,能救一个是一个。
但是,假如换一种表述。选择方案A,有70%的人必死无疑,只有30%能活下来。选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是无人死亡,另外23是全部死亡。
这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方案B。毕竟,不能眼睁睁看着70%的人送死啊。
你们看,明明是同一套方案,描述的方式不同,做出的选择就不同。
在第一种表述里,衡量的指标是存活率。这时,大家就会更注重存活率,满脑子想的都是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而第二套表述里,衡量的指标是死亡率。这时,大家的关注点,也跟着变成了死亡率,想着能少死一个是一个。
其中,存活率和死亡率,就是我在描述两个选项时,所使用的信息框架。
即使选项不变,只要信息框架不同,我们评估选项的依据就会不同。这是我们在选择决策中的第一个思维偏见。
第二个思维偏见,是我从希娜分析的案例中,为大家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管它叫选项混乱偏见。
意思是说,我们在比较选项时,对比的维度本身就是混乱的。很多选项之间,其实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只不过做选择得人没意识到而已。
举个例子,网上有个段子。女朋友问男生,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
很多人想破了脑袋,还是左右为难。其实,这就是因为回答的男生始终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对比维度。以至于找不到这两个选项之间的可比性到底在哪。
这时,他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同时容纳这两个人的对比体系。比如,学法律的人会认为,在法律上,儿子对母亲有赡养义务,不救,就构成了犯罪,但对女朋友没有法律上的义务。所以,先救母亲。
当然,重点不是这个选择对不对。而是通过这个例子,大家会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缺少建立选择维度的意识。只有少数有着特定专业知识的人,有这个意识。
暂且不说他选的对不对,至少对他来说,这个选择是能说服自己的。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选择难就难在,缺少这么一个清晰的对比维度。
比如刚才我们提出来的如何养活自己,最直接的就是先找工作;我们先假定现在同时有好几个选择;
工资倒是可以量化的,但是,离家近带来的幸福感,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同事相处时的愉悦感,这些是没法量化的。
再比如,你们今天休假,就会犹豫到底是去参加一个行业聚会,还是去公司加班挣加班费。之所以在这两个选项中纠结,也是因为缺少一个清晰的评判标准。
也就是,要做出选择之前,要找到自己到底更在意什么?从长期价值看,更应该去参加聚会,给未来铺垫更多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