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实验里,狗不过是被它的动作以后出现了的食物强化了。
人的某些行为也是依据这样的原理被塑造的。我们可以把强化看作是经验的好处,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好处,它就会被保留到经验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第815章 双我之战
第一次加入的老九提出了疑问,“似乎真是,但就算我们知道了,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就像你刚才说的,知道是期待的好处,做到才是经验的好处,我们如果做不到,知道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既然是强化改变了用来实验的狗狗的行为和认知,那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模拟出一个强化来呢?
强化不仅有正强化,还有负强化。
正强化是一个人表现出某种行为时,获得了更多他想要的结果,从而让这种行为更巩固。
比如,获得高额奖金会让一个人努力工作。
而负强化是当一个人表现出某种行为时,他不想要的结果减少了,从而使这种行为更巩固了。
比如,为了防止被扣奖金,一个人也会努力工作。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正强化的好处是‘增加快乐’,而负强化的好处是‘减少痛苦’。
大象之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转向经验的好处,是因为经验的好处会通过强化塑造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行为的改变变难。
举个例子。我刚去北京上班的时候,每天晚上下班,都会搜寻居住的小区附近有名的小吃店去吃东西,而且吃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吃撑了都不能停下。我那时苦恼,想要改变。
但是,这最开始本来是我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我所在的公司,是销售公司,为了业绩,大家都很拼命,因为客户群体基本上都是小企业主,白天时间紧张。晚上相对空余。
所以,经常要加班到晚上八九点。加上我一个人租房子住,回去后屋子里空荡荡的,没什么意思,寻找美食就成了我唯一的娱乐方式。
每天下班后,她都会坐上地铁回出租屋,到地铁站,右拐是回出租屋。左拐就是去那个人来人往的小吃一条街区,找家小吃店,一边吃,一边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闹市的烟火气。
每次吃完,一想到要回那个空荡荡的屋子,我就跟自己说,不如再待一会儿,多吃一点,反正回去也没什么意思。结果吃着吃着就吃撑了。
与我而言,刺激源是美食吗?并不是,是孤独。这个刺激是从我下班想到自己“回去后屋子里空荡荡”时就开始了。
那么,与刺激相对应的行为是什么?不是吃,而是包括吃在内的挤地铁、到小吃街区、看着人群并感觉烟火气这一系列行为。
食物当然是一种强化,但重要的不是美味,而是寻找食物的过程、吃东西带来的感官刺激可以缓解独在异乡的压力和孤独感。
我的大吃特吃,不仅是一种获得食物的正强化,更是一种通过吃来逃避孤独的负强化。这种负强化让我很难控制自己,作出改变。”
说到这里时,楚丽华眼里有泪花,声音开始有些哽咽。
接着她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心情很快又平复下来了。“瞧我。就是这么容易把自己代入回忆里去感同身受。
后来,我告诉自己,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了,你不需要完全否定吃,这毕竟也是一种减压方法。最重要的是,你要找一个更健康的替代方式,比如跑步健身、参加读书俱乐部、跟朋友看电影等,用它们代替吃。
之后,我每周一三五去试验新方法,二四六用‘吃’这个老方法,看看哪个感觉更好。
最后,我发现,回家看书,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比在烟熏火燎的小吃街的体验更好,这才慢慢戒除了那种下班后的狂吃。
改变失败或者某些不好的习惯的时候,责怪自己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行为并不是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的。
所谓的好处或者坏处,其实就是我们与环境交换信息、获得反馈的过程。刺激和强化就是我们与环境建立联系的方式。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触及改变的本质了。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
切身体验到的经验,信息浓度是非常高的,这跟听来、看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如果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这样看来,改变似乎并不难,只要创造新经验,并不断强化它就好了。不过,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大多数时候,要创造出新的经验并不容易。那我们能怎么办呢?
利用自己的潜意识,我们要把想象变成现实,就应该去利用潜意识来强化。
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
这可是我曾经错过了好久才失而复得的秘密,现在,我分享给你们。这样,以后我们就可以一路同行了。
就是反过来利用我们的感觉,为什么想象出来的期待经验站不住脚,因为太虚了。
虚到我们感觉不到它,只是在我们的脑海里而已。
如果,我们具体想象,发生了期待经验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一定要细致到每个身体感官都可以感受到,闭上眼睛,真实的感受到。
然后,再一次次去强化它。就好像已经经历过一样,它发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利用我们先天优势的想象力,一点点把自己代入那个世界里。
时间长了,刺激源就形成了。
那种虚化被强化以后的‘真实’的经验,就会反过来指引我们去真正实现它。
因为在一遍遍的强化过程中,快感已经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记忆。
这样,我们就会一点点变成自己真正想成为的那个人。
如果实在是因为缺乏经验想象不出来,就找一个偶像,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把那样的人当偶像。
去了解他的所有事情,然后,把他用你的灵魂替换了,再去感受一遍。
享受一遍,享受两遍……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实实在在去模仿那个真实的人。
我们就是要创造出那种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事和人的熟悉感。
第816章 血泪史铸就的经验
——“楚楚,你这个期待的好处和经验的好处就是有没有真实经历过吧?可是你之后又说的靠仿佛并想象出来,再重复,这样靠谱吗?”
四号很明显是很认真再听,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是的,这两个听上去似乎是很矛盾的,但是,我这是把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给结合起来运用的。
前面我说的期待的好处和经验的好处是从心理角度去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这么难以改变固有的自认为不好的行为习惯。
而后面我说的利用自己的潜意识和想象模仿等行为加深我们对需要改变的情景的模拟,从而利用强大的潜意识来改变自己。
这是不冲突的,我刚才给大家说的压箱底的秘密。
但是要从中解释一下其中的原理才更加有说服力。
积极的期待是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的。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呢?皮格马利翁其实是一个希腊神话中国王的名字,这个国王对凡间的女子都不感兴趣,却爱上了自己精心创造的少女雕像。
没想到女神维纳斯被皮格马利翁的执着感动后,赋予了这座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美梦终于成真,娶了这位美女为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指代人们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一现象确实得到了心理实验的证实。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找到了一个学校来做调查,然后告诉老师,号称他们发现了其中的18名学生智商更高;其实这18名学生只是他们随便乱选的,谁知道后来这18名学生确实成绩上升了,而且越来越优秀。
这是因为老师们认为他们是天才,所以课堂上更加关照他们,释放了‘你很优秀’的信息,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学生果然学习更加卖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就是,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对一些人赋予了强烈的期待,那这些人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有时人们也称它为期待效应。